Image

用风筝装点北京的天空

Image 2021-09-15

吕铁智、吕阳父子带着复制完成的孙悟空风筝来到永定门试飞。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本报记者 于丽爽

站在净土胡同20号院屋顶的小天台上,向西南看,能看见钟楼尖儿;回头再看屋里,墙上挂满了风筝。

蜻蜓、蝴蝶、大螃蟹、老鹰、鲶鱼……今年36岁的吕阳大部分时间都在屋里,一会儿对着电脑,一会儿坐在床前,要么在设计风筝图案,要么在绑扎制作风筝。

大学毕业后,吕阳曾是一名程序员。2014年,他辞职,跟着父亲学风筝制作。

做风筝会有这么大魅力?

“旧时过年,老辈儿都会给晚辈儿送一只风筝,寓意春风得意。老北京庙会有四大支柱产品——风筝、风车、空竹、糖葫芦,风筝位列其中。”说起风筝,吕阳的父亲,也是他的师父吕铁智滔滔不绝。“过了腊八,孩子们就开始放风筝了,一直放到清明节。”

吕铁智、吕阳父子制作的风筝,大有来头。

“故宫东边,南池子大街上有一个灯笼库胡同,过去给宫里做玩意儿的匠人就在这里上班。金福忠老先生老姓爱新觉罗,祖孙六代都供职于灯笼库,给宫里做风筝。1958年上映的第一部中外合拍电影《风筝》中的孙悟空风筝,就出自金福忠之手。”吕阳说,“还有一位马晋先生,是近代画家,春节期间会在鼓楼举办画展。这二位都喜欢做风筝,走到一起创立了‘金马派’风筝。”

“金马派”风筝有三绝:先糊后画、膀条一根成、拴线用纸捻。金福忠和马晋收了个徒弟——关宝祥,老姓瓜尔佳,祖父是内务府大臣奎俊。上世纪80年代,因为一手做风筝绝活,关宝祥在北京风筝公司下属的北京风筝试验厂担任厂长。那时国门刚刚打开,风筝是深受外国游客喜爱的中国礼物。

1984年,轻工业部做了一个项目,采访整理老手艺人的故事。在单位担任宣传干事的吕铁智会摄影,得以参与该项目。采访到关宝祥时,从小喜欢做手工的吕铁智被“金马派”风筝迷住了。此后他用了一年时间,每个周末都买上关先生爱吃的肘子登门拜访。关先生终于被打动收其为徒。

吕阳小时候,常见父亲做风筝。8岁时,父亲扎制沙燕骨架,他凑过去,制作了人生第一个风筝骨架。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特别高兴,还夸了儿子,这让小吕阳对做风筝产生了最初的兴趣。

“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关爷爷家玩,关爷爷做了一只金鱼在天上飞,看到的人都说像活的一样。关爷爷说,这是‘以天为水’。太潇洒了!”吕阳回忆。

当了程序员,吕阳还是放不下心中的风筝。索性辞职,专做风筝。一开始,吕阳老觉得传统风筝落伍了,整天琢磨着怎么创新。一度,他想把剪纸图案画到风筝上,结果父亲看后就说了一句:“不是玩意儿。”让他好好看看那些传统风筝图案。父亲说,自己年轻时也整天想着怎么创新,曾在风筝上画油画,关老先生看了也说了一句“不是玩意儿”。

做了四五年风筝之后,吕阳才慢慢体会到关爷爷、父亲话中的深意。“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相互借鉴可以,但不能照搬照抄。”

如今,吕阳成为青年一代“金马派”风筝唯一的传承人。他一边努力学习“金马派”风筝的制作技艺,一边开展风筝制作进校园、进社区活动,5年来已经上了上千课时。

“关爷爷说,能装点北京冬天的就两样,一个是鸽哨,那是听的;一个看的,就是咱们做的风筝。”吕阳说,他期待着能把风筝技艺传承下去,装点这座城市,让北京的冬天多姿多彩,生动起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