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众鼎的灵魂发问:看见我的照片,你能一眼认出我么?
2021年9月14日,
“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
于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
许多鼎鼎大名的“名鼎”齐聚一堂
和观众们一起迎接中秋佳节。
不过有一些“鼎”在参展前
也私下表达了些许忐忑心情,
——人类怕撞衫,我们怕撞“型”!
“大家伙在芸芸众鼎中能认出我么?”
为此国博君特地带来了众鼎的高清美图
代它们考考大家:
看见我的照片
你能一眼认出我不?
准备好了么?
挑战开始!
01
你能猜出它是谁么?点击揭晓它的身份
大盂鼎
西周早期
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
传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礼村(一说眉县礼村)出土
大盂鼎相传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礼村,几经辗转,后为潘祖荫所有。抗日战争期间,为躲避日寇劫掠,双鼎被装入木箱安置于潘宅地下。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其献于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前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应征北上。2004年,大盂鼎与大克鼎聚首上海,展陈于“人寿鼎盛——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 大克鼎回顾特展”。
大盂鼎宏伟凝重,是西周早期大型青铜鼎的典型式样。鼎内壁铸有长篇铭文,共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一事。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追述了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与商人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要效法其先祖,忠心辅佐王室,并对盂进行了赏赐。铭文追述商周变革的内容与《尚书 酒诰》等传世文献相吻合,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从书法角度来看,大盂鼎的铭文通篇布局规整,书风凝重。
02
你能猜出它是谁么?点击揭晓它的身份
大克鼎
西周中期
高93.1厘米
口径56厘米
陕西扶风任家村
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大克鼎于清光绪年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家村出土,具体出土的时间最晚不超过光绪十五年(1889年)年初。同出者尚有小鼎7件、镈、钟、盨等,皆为克所作之器,因此习称大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大克鼎出土后不久即为工部尚书潘祖荫所得,潘祖荫去世后,由其弟潘祖年运回苏州老家收藏。潘氏后人为保护大克鼎等珍宝费尽全力,特别是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主持潘氏家事的潘达于女士决定让大克鼎等再次入土埋藏,苏州沦陷后,先后有数批日军闯入潘家搜查,所幸始终没有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潘达于女士决定无偿捐赠大克鼎和另一件国宝大盂鼎给国家。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克鼎从此成为上博最重要的“镇馆之宝”之一。
大克鼎威严厚重,口沿下装饰变形兽面纹,腹部宽大的纹饰波澜起伏而富有节奏感,蹄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每组变形兽面纹间、足部的兽面纹鼻梁皆设宽厚的扉棱。纹饰线条凹凸、峻深,风格粗犷、质朴、简洁。商代晚期以来所形成的华丽、繁缛的青铜器装饰风格完全消逝。这种巨变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鼎腹内壁铸铭文290字,铭文记载作器者为“克”,他是管理周王饮食的官员,周王授予克的职责是上传下达王的命令。铭文内容分为两段,一是克对其祖师华父的称颂,二是详细记载了周王册命克的仪式以及赏赐的内容。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资料,也是西周书法艺术中的皇皇巨篇。
03
子龙鼎
商代后期
高103厘米,
口径80厘米,
重230千克
传20世纪20年代
河南辉县出土
子龙鼎相传于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
2006年4月,在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支持下,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
子龙鼎因其腹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二字得名。子龙鼎的圆腹微垂,上承微外撇的立耳,下接三蹄形足。鼎的颈部和足部均装饰饕餮纹。整器的造型雄伟稳重,是迄今所见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者。
关于子龙鼎的铭文释读,目前学术界的解读视角较多。宏观来看,此类简短精炼的铭文不带有动词,属于“早期铭文”的范畴,多用以铸记作器者、族属或受祭者一类信息。“子某”的称谓在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中较为常见,也见于传世文献。甲骨文中的“子某”,有的是具有宗法贵族身份的商王之子,也有的指商王朝内担任重臣的宗法贵族之长。后者虽不一定与商王室具有血缘关系,但较为多见。
04
(xī)鼎
西周中期
高33厘米
口径39厘米
传陕西关中东部
出土,
2013年征集。
鼎是 组器之一。颈部饰以一周卷尾鸟纹,腹内壁铸铭4行30字,大意是“ 制作了祭祀有文德的先父甲公的珍贵祭器,每天早晚用香气远闻的祭品祭祀于上天众多的神灵,子子孙孙永远珍藏使用此鼎”。
组器属于海外回流的青铜器珍品,目前共发现9件,包括鼎1、簋6、盉1、盘1,其中1件盘现存于中国台湾,2件簋见于著录,其余6件均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组器物造型优美,铸作精工,而且每件器物上均有铭文,内容涉及西周的册命制度、祭祀礼仪、宗法世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05
亚獏(mò)鼎
西周早期
通高29厘米,
口长18.3厘米,
口宽15.5厘米
1953年调拨
方鼎相对圆鼎较为少见,因其作模制范不易及铜液浇铸时多凝结不均以致成品率较低的缘故。一些著名的方铜鼎,如商代早期的杜岭大方鼎、商代晚期的后母戊大方鼎,除体量巨大之外,也因其形体呈方形显得尤为珍贵。
亚獏鼎是方鼎在西周时期产生的变化形态。其腹壁一改商代陡直的特征,而略呈垂腹状,显得愈加敦实稳重。
06
南宫柳鼎
西周中期
高38.8厘米,
口径39.8厘米
传陕西宝鸡虢镇
出土
这件圆鼎腹内壁铸有铭文8行79字,记述了某年五月甲寅日,周王在康庙册命南宫柳为“西六师”牧人、场人等职官。“西六师”是西周王朝以西土贵族集团为主组成的军事组织,为商末周初克商的主力。据《周礼·秋官·司徒》记载,司徒下辖“场人”“牧人”等职,掌管军队的后勤补给。
07
旅鼎
西周早期
高22厘米
口径17.2厘米
1957年罗伯昭
捐赠
如果以拟人的视角观察分裆鼎,其足腹相连构成一个单元,两个单元间却并非如圆鼎一般连贯,而是形成一个有凹陷的“裆部”。这种鼎的腹部结构与青铜鬲相近,故也习称为“鬲鼎”,只因为足部并不中空,仍划归鼎一类。
旅鼎的三足细长,上接鼓胀的鼎腹,每个足上的鼎腹间有明显的凹陷,带有西周时期分裆鼎的典型特征。
08
爯(chēng)鼎
西周中期
高39厘米,
口径35.2厘米
2005年征集
垂腹鼎是贯穿整个西周时期的主流青铜鼎造型。
爯鼎的造型为立耳、垂腹、腿足根部装饰带有扉棱的兽面纹。从造型传承的角度来看,其居于大盂鼎与大克鼎之间。
09
柞(zuò)伯鼎
西周晚期
高32厘米
2005年征集
柞伯鼎为西周晚期的青铜鼎,其口沿下的装饰纹样延续了西周中期出现的窃曲纹风格。
挑战结束!
你认出了几鼎呢?
其实,它们不仅有端庄典雅的外表,
所体现的用鼎制度、造型艺术、
纹饰纹样、铭文内容、制作工艺
等等等等……
都是本次展览呈现的重要内容,
初识已觉惊艳,深入更耐品味,
快到展览里来,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展览信息
展览:礼和万方——商周青铜鼎特展
展厅:国家博物馆 北8展厅
展期:2021年9月14开展,展出中
图文编辑 | 黄蓉
展厅摄影 | 蒙太奇
东山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