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该如何写乡村?《星星》诗刊开品读会深讨了一番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秋风乍起,诗意充盈。9月13日下午,星星·中国纯文学期刊作品品读会第六期,如约而至。这一期,作品被研读的诗人是熊游坤。在黎阳、文懿主持下,《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曹纪祖,成都市作协主席、《青年作家》《草堂》诗刊执行主编熊焱,以及李自国、干海兵、牛放、蒲小林、凸凹、王国平、蔓林等多位诗人,品读了熊游坤发表在《绿风》《诗潮》《诗林》上的诗作。
“那种见花写花、见草写草的方法已经过时了”
在品读环节,龚学敏在发言中提到,熊游坤诗歌写河流、故乡,他是用现代人的目光对过去的生活、生命等重新进行定位和审视。以他借书的故事为例,现在借书的心情和小时候借书的心情不一样。他在用发展的眼光对已经进入历史的意象赋予新的诗意,这是贯穿他整个诗歌创作的。他用当下的生存状态,对我们曾经的情感进行抒写,凝结成属于他自身的独特作品。他说,中国面临百年之巨变,诗歌写作也应变化,那种见花写花、见草写草的方法已经过时了,现在写什么、怎么写都是摆在现代诗人面前的课题。
曹纪祖说,熊游坤诗歌创作多是乡村题材。乡情、亲情占有很大比重。比如他的《送父》《豆花》等作品,都流露出对家乡、亲人的那种牵挂,那种爱的疼痛。他抒发真情而不矫情,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其次他善于意象经营。他的许多诗句形象而出彩。比如《春天的栅栏》一诗里:"冬天一转身,春天就来打围",“你的笑,穿过栅栏。 只一秒,红了桃花的脸,再一秒,万山红遍”,就很生动。为什么是桃花不是李花,因为“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样一个约定俗成在里面。曹纪祖最后说,关于还乡,是回望还是审视,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朴素的乡情依然成立,用现代意识观照乡村的变化可能更有时代感。诗人有自己独特的矿藏,但也要拓展题材,关注社会现实,国计民生,形成格局和大气等等。
“《星星》办品读会是要让更多人感知诗歌“
身为诗作被品读的主人,熊游坤在品读会上回顾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历程及心得体会。他说自己从小就有一种对文学的爱好情结,在放牛、割草之余租书、借书、读书、写作,写诗也写戏剧、散文、小说等,将作品贴在墙上展示“战利品”,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十分天真和幼稚,但因为这种坚持为创作打下了基础,非常感恩文学带来的收益,使精神在贫穷中得以充实。他认为创作诗歌不仅可以提高人格魅力,更是可以激发对人生的热爱。
星星·中国纯文学期刊作品品读会,是《星星》诗刊直面读者打造的一个持续、系列的品牌活动。《星星》主编龚学敏说,近些年来,成都的诗意不断滋生增长,在成都,爱诗、写诗的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写诗的人、读诗的人之多,诗歌创作水平之高,在全国名列前茅。品读会不仅能激发成都人的诗歌热情,激发诗人们的创造力,还能让更多的人感知到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