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却用尽一生在漂泊!

Image 2021-09-14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别人的嫉妒遭受排挤?

也许是因为能力突出,也许是因为品性刚正,也许是因为领导看重,也许是因为……

但是,你能说这些是你的错误吗?

答案是不能!如果连优秀都成为一种错误,那世间还有什么正确可言!

今天我们所讲述的这位主人公,正是由于自身优秀,刚正不阿,从黄州到惠州,二十余年屡遭小人构陷,一生贬谪无数,甚至差点排挤到被杀害,但他所到之处,皆有鲜花为他盛开,清风为他送来。

他就是苏轼。

苏轼,字子瞻,世称“苏东坡”。说到“东坡”,我不经想到一道有名的菜肴“东坡肉”,又名“红烧肉”,江浙一带的名菜,味道真是一个字“绝”,入口软而不烂,肥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

这道菜的名字正是来自于苏东坡,他不仅是一名美食家,还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李志敏曾评价道:“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少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薄,竟然如此完美的结合在了他的身上,以至于中华五千年悠悠岁月,文人雅士何其之多,而苏轼旷世才情,却依旧惊艳、打动着我们。

虽说如此,但是苏东坡这一生过的并不如意,要么在贬谪流放,要么在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古代的文人墨客受当时社会影响,往往都有一种清高和傲骨,苏轼也不例外,他的正直和无畏,以及在其位谋其职的果敢,导致他频繁得罪当时以新任宰相“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一派,屡遭贬谪。

《寒食帖》,是苏轼45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后第三年的寒食节所作。这篇文稿是一首遣兴的诗作,苏轼在文稿中发出人生之叹。全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境。其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

仔细阅读通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苏轼在写这篇文稿的随性,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迅疾而稳健,一气呵成,无荒率之笔。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自从我来到黄州啊,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写“年年”的时候,仅用一个“点”便一笔带过,如此可见他写文稿时的随意。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这几句同前面字迹的纤细流畅不同,笔墨略厚重。近看是在感叹海棠花的凋零,实则也许在借花讲自己。

因为花是纯洁、美丽、娇贵的,在这幅书法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将“落花”的“花”字,跟下面的“泥”字相连。也许是苏轼领悟到自己如今的境地,原来自己一直把自己当花,如此娇贵不堪。而如今,被贬入民间,认清现实,感觉自己曾经太过清高,娇贵。所以迟迟无法体会民间疾苦,现在想来,大家都是普通人罢了。想开以后,苏轼在民间的东西帮助他开阔了文学的意境,所以这个时期写出来的作品,几乎都是他最好的作品。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殊”和“少”之间有一个小字“病”,包括后面的去掉的“子”和“雨”字旁边有四点,这篇文稿是一篇草稿,就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一样,涂涂改改很正常,但是他不同于颜真卿的圈划,他只是四点略过,心境不同,所表达的东西也会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到这篇草稿很整洁,就像之前我们所说的“书,心画也”一个道理。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只是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这里的“空庖、寒菜、破灶、乌衔纸、坟墓”渲染出一种破旧、沉郁凄怆的意境,可以看出苏当时轼虽生活窘迫,但依旧有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怎奈何报国无门。

“纸”的最后一笔细长锋利,与“君”相连,并且在写“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中“墓”字与前面“君”在字的大小上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他这样的雄心壮志却一直被贬谪,加上父母的离世,以及远离故乡的孤独,他对君主心里多少有些怨恨。“死灰吹不起”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他此时的心境是失落且绝望。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黄庭坚以“石压蛤蟆”来形容苏轼书写时,经常出现的横扁结字。根据黄庭坚的说法,东坡不善悬腕,故书写时的活动范围较局促,单字的右侧不易开展,如戈笔就容易成为病笔,形成“左秀右枯”的状况。然此现象就如“西施捧心而颦”,虽然是缺点却也是其书作之特色。

可见书法好坏并不在技巧,而在于心境。佛教讲究“因果”,书法亦是如此。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