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上话版《红楼梦》:以“新古典”美感演绎经典中的悲悯与深情

2021-09-12

一袭猩红斗篷的宝玉站在白茫茫的舞台上,三面翻开的“书页”缓缓升起,红英漫天落下,“喜之极”的序幕拉开了荣宁二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泼天富贵。元妃晋封,营造大观园省亲,在如花美眷的盛景中隐隐透露出悲剧的身影……“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红楼梦》近期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搬上话剧舞台,六小时全本演绎引发广大戏迷与“红迷”极大关注。

对当今剧坛而言,文学改编戏剧一直热门类型创作,作为戏剧原型人物“富矿”的《红楼梦》被从不同角度反复挖掘。上海戏剧学院荣广润教授指出,此前对《红楼梦》的搬演多以解构、重构或小剧场体量呈现,全本演绎在话剧舞台上尚属首次,“迎难而上”的创作首先就值得肯定。“它的最大挑战在于,要打破影视剧、戏曲先前缔造的深入人心的‘形象’,为《红楼梦》建立全新的美感。”

酝酿出气质鲜明的东方舞台美学

“话剧《红楼梦》首先是戏剧,再是《红楼梦》,”对于编剧喻荣军而言,原著就像是一部辞典,他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个性表达,以当代人视角来“读解”与“诠释”,“在一个清风搭建的舞台上演出一个、有关现实的梦。”自然界季节的变化是不可逆的,注定要从春走到冬,从生迈向死。四季流转被一份为二,从上部“春夏·风月繁华”到下部“秋冬·食尽鸟归”,暗合人物命运、家族兴衰。

酝酿出气质鲜明的东方舞台美学,显然是上话版《红楼梦》的创作特点。整个舞台以白色为主基调,看似简单,却包罗万象。偌大的空间,全部留给演员的表演,最大程度展现表演的韵律。“宝黛钗”由上话青年演员陈山、付雅雯、李黎饰演。源自传统戏曲舞台的“手眼身法步”,经常在人物走动中乍现迷人的瞬间,塑造出曼妙的身段造型。丁美婷饰演的王熙凤、田水饰演的贾母与贺坪一人分饰的贾政、贾珍、兴儿等均可圈可点,表演无限贴近小说人物的形、神。可以说,中国戏曲给了话剧《红楼梦》创作无限“滋养”,据悉,此次舞台形体的设计正是由戏曲元素和现代舞元素碰撞产生。在前期工作坊中也进行了大量的戏曲与现代舞训练,帮助演员更好地建立古典神韵。

这版《红楼梦》成功掀起了一场对于当代剧场美学的探讨。如何改编古典名著,能做到既不损耗原作的文学性和精神性,同时赋予创作新的审美维度?尤其是面对“大旨谈情,实录其事”的这部煌煌巨著而言,更是“冒险性”的创作。上海戏剧学院李伟教授观后说,从表演风格到舞台样式,全本话剧《红楼梦》大胆创新,既留下了古典的神貌,又增添了现代的气息。

舞美设计刘杏林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除了把国外的戏剧作品“翻译”到中国舞台,除了沿用斯坦尼演剧体系,还有没有更能体现本民族美学原则和美学精神的表达方式?《红楼梦》是他一次大胆的、有魄力的尝试。“‘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说法,不仅是故事的结局,也意味着人世间有与无,好与了循环往复的始终,”刘杏林说,“探索属于中国的演剧方法和舞台气质,是所有人的事,是很多代的事,我们必须要去做,这是我们的责任。”

中国风与极简主义在舞台上大胆碰撞。“宝玉心中有一片他期冀、永远不被世俗所侵蚀的纯净之地,”“无垢”是服装设计阳东霖对此次人物造型创作的美学基调设定。剧中所有人物服饰都采用白色系,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面料如丝绸、苎麻,在中国古典服饰的基础上加以现代简约的裁剪和设计。根据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走向,再辅以朱砂、绛红、黛色、鸦青等国色,构建出此版话剧《红楼梦》独特的审美表达。

让深情的生命姿态,飘落到日常生活中

“说的是今生,预知的是未来,”喻荣军认为,《红楼梦》是很少见的先“剧透”结局、再“拆解”命运的长篇小说。话剧在创作中亦遵循于此,打破线性时空的多重表达,让观众得以提前“窥见”一些人物的命运和结局。“探宝钗黛玉半寒酸”、“共读西厢”、“黛玉葬花”、“群芳夜宴”等《红楼梦》“名场面”在出现时,不仅还原原著面貌,亦采用了全新的戏剧结构和审美表达。穿透时空的人物对话,镜像与真实的对比,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替闪现……让观众“站在半空之中”观赏“情天情海幻情身”的世界。

如何将物质生活与心灵生活有效合一,让深情的生命姿态,飘落到日常之中?正如该剧导演、中央戏剧学院曹艳教授所说,《红楼梦》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东方哲学。红学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董梅教授,经常向来那些来听她讲座的观众提问,“你们谁把《红楼梦》读了三遍以上?如果是中文专业的学生,我就会问‘有谁读到七遍以上’。”在她看来,现代人太缺乏阅读经典的时间了。“《红楼梦》既悲悯又深情。曹雪芹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尤以宝黛二人与自然之间的连结,与日月星辰、花草之间的连结来表达灵性的可贵,人是要有一根精神脐带和世界万物相通的,不能只是一个麻木的肉身而已。”

董梅告诉记者,这样的“宝黛”,从哲学脉络上来讲,是自心学发展以来对于个体生命的尊严、价值与情感有着要求的人。明朝中期,王阳明的学说提出之后,开始对中国读书人有了普遍的、触及心灵的影响,“宝黛”就是这股思潮发展到清代的文学表现。“在《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浮生六记》中的芸娘和沈复身上都能找到宝黛的影子,他们都是同一条精神脉络之下所产生的人物。”强调文学名著的重要性,注重中国传统戏曲对话剧的滋养,从这些维度上说,全本话剧《红楼梦》再多刷几个6小时也不为过。

照片均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提供

作者:童薇菁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