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与艺术沾边·786》钟鼓齐鸣

Image 2021-09-11

虚极子按:佛国雅乐,云中妙音,岂唯丝竹耳?钟鼓铿锵,雷音轰鸣,十万狮子吼。

上回书我们在宇治平等院的凤凰堂上领略了唐宋“鼓”之大观。这些鼓或大或小,声音或高或低,经常配合在一起表演,譬如前文提到的鼗鼓与鸡娄鼓的组合。而堪称组合鼓典型样式的“连鼓”,顾名思义,是一种把多枚鼓连在一起敲打的古代架子鼓。

▲ [西魏] 莫高窟249窟天顶画里的“雷神击连鼓”

连鼓虽然复杂,但出现的时间不可思议地早,汉代王充在《论衡》里就曾写道:“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由此可见,连鼓是雷公的专属乐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神话的上古源头。虽然凤凰堂里祥和的菩萨不玩这种过于摇滚的连鼓,但是京都三十三间堂里的雷神像却为我们展示了连鼓的逼真样貌。

▲ 京都三十三间堂里的“雷神击连鼓”

连鼓纵能奏出雷音滚滚,又怎及乐太鼓一声振聋发聩!日本的太鼓源于中国的“建鼓”,与那些便携式鼓不同,这种鼓体量巨大,鼓面直径往往能达到一米以上,需要稳重的鼓架加以支撑。《隋书·音乐》对建鼓有详细的描述:“建鼓,夏后氏加四足,谓之足鼓;殷人柱贯之,谓之楹鼓;周人悬之,谓之悬鼓。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

▲ 大太鼓

甲骨文的“鼓”字像极了一只手执杖(右)击打建鼓(左)的样子,并以字形暗示出建鼓的装饰极为奢华:鼓顶有流苏羽葆,鼓底有卧虎盘龙样式的底座,鼓面上也要精心涂绘游龙翔凤等图案,所以建鼓也有画鼓之称。

▲ 19世纪的日本画鼓

击鼓时,鼓吏衣皂袍,戴建华冠,动作幅度大,讲究的是意气风发,因此古时战事、庆典、驱魔、除疫皆需建鼓助威。

▲ 汉代的画像砖上经常出现建鼓,它是乐队的统领,更是乐队的灵魂

▲ [日] 岳亭春信《乐太鼓伎》,约1827年,彩色木版浮世绘,20.9 x 18.5 cm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南澳大利亚美术馆藏

太鼓之于佛事,犹如建鼓之于战事。佛法庄严,仰仗法鼓震心,惊醒醉生梦死的凡夫,棒喝沉湎功名的俗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人人心中皆应树一面不鼓自鸣的大法鼓,时时于无声处去谛听那叩击心灵的佛音。

▲ [中唐] 154窟北壁《报恩经变》中的“吹打”

凤凰堂云中供养菩萨的雕刻时代相当于北宋中期,此时的中国乐舞与唐代相比已有了很大的不同。自五代起,乐舞在承袭唐韵的同时,一改唐代燕乐以琵琶为主、众乐随之的特点,渐渐过渡为以箫鼓等吹打乐器为主的世俗音乐,其中“拍板”的发展尤为迅猛。

▲ 小拍板

用来击打节拍的拍板在初唐时还不常见,但盛唐之后日渐增多。

▲ [中唐] 莫高窟112窟“执拍板乐伎”

▲ [中唐] 莫高窟14窟“手持拍板的迦陵频伽鸟”

▲ [中唐] 榆林窟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图》中的乐器

从左至右依次为:箫、笛、排箫、拍板

陈旸《乐书·俗部》载:“拍板长阔如手掌,大者九板,小者六板,以韦编之,……上锐薄而下圆厚,以檀若桑木为之”。实际上,拍板的板数并不限于九,凤凰堂菩萨手中的大拍板绝对多于九块。

▲ 大拍板

南宋俞文豹所著《吹剑续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展现了五代时期拍板的样貌,依稀便是用红色檀木制作的“红牙板”。

乐器按照制作材质可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是为“八音”。很明显,拍板属于“木”类。最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金属打造的“金”类乐器。金属乐器多半是打击乐器,上古时代若论体量大、复杂程度高者,首推编钟,但到了唐宋时期编钟已然式微,让位给更加小巧灵动的铙、钹、钲、锣。

▲ 钹

▲ 钹

铙(náo)钹(bó)都是铜制的圆形对击乐器,伴随佛教传入中国,成为法事中重要的法器。但二者同中有异:铙小钹大,钹中间半球状的隆起比铙高,因此声音也更低沉。若用力对击铙或钹,可以让人联想到雳闪与飙风,或者通过轻击与摩擦,去模仿水的声音。

▲ [中唐] 莫高窟154窟“擎铙乐伎”

▲ [西魏] 莫高窟288窟“擎铙乐伎”

有一种和铙近似的铜质乐器,名叫“”。钲如倒钟,下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钲在我国是极古老的乐器,《诗·小雅·采芑》有云:“钲人伐鼓,陈师鞠旅。”古时行军打仗,击钲使士兵肃静,击鼓令士兵前进。钲鼓并称,代指兵事,金代晚期诗人师拓便有“可怜欢乐极,钲鼓散云和”的诗句。

金章宗执政初期,崇儒文治,国力鼎盛,史称“明昌之治”;后期水旱蝗灾,黄河三次决口,金章宗开始滥印交钞,重用宵小,并向南宋和蒙古同时用兵,结果却逼出个更强劲的对手——成吉思汗。师拓用“钲鼓”这一意象暗示大金国乐极生悲、由盛转衰,进入丧乱的倒计时。

▲ 钲

然而,在日本当“钲鼓”二字并称时,却专指一种金属打击乐器,状如煎荷包蛋的小平底锅,需用前端突出的“桴”(鼓槌)敲击,声音脆亮,与羯鼓、太鼓合称“三鼓”。

▲ 钲鼓

钲鼓一般直径只有15厘米,江户时代的钲鼓能达到20厘米以上者,已算是大号的了。苏东坡在《新城道中二首》中有“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诗句,从侧面形象地透露出宋代钲鼓的样貌。

▲ 江户时代的钲鼓,直径22.5 cm 重量3.7 kg

,我们今天都很熟悉,那么锣与钲鼓的区别在于何处呢?钲鼓须在边缘等距地钻三孔,穿绳绑定在圆形框架内,因此敲击时声音短促脆亮;而锣仅需在一侧钻二孔,得以悬挂于梁即可,敲击锣脐时,锣身前后晃动幅度较大,兼之锣比钲鼓薄许多,所以锣声更加低沉悠远、余音袅袅。

▲ 锣

最后,咱再说说凤凰堂里一件比较陌生的乐器——方响

▲ 方响

陈旸《乐书》卷134载:“方响之制,盖出于梁之铜磬形,长九寸,广二寸,上圆下方,其数十六,重行鍽之而不设业,倚于虡上以代钟磬。”由此可见,方响是编磬的替代品

▲ 《歌乐图》里的“方响”

唐代诗人方干《新安殷明府家乐方响》中说:“葛溪铁片梨园调,耳底丁东十六声”,唐末五代时方响多是铁质

▲ 《歌乐图》里的“方响”

[南宋] 佚名《歌乐图》卷(局部),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158.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音声相和,方响方寂。凤凰堂里木雕的乐舞菩萨们,千载寂无声,不求一朝荣……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