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图书馆:以知识积累涵养品质文化
最近如果你走进东莞图书馆,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动漫之夏”氛围——各类主题的动漫展览让人目不暇接,各种形式的活动纷至沓来。
与热闹的动漫展所不同的是,馆内一楼的另一场展览则显得安静许多。静谧的蓝色背景下,“深耕”“厚积”“传播”几个大字分外显眼,各类图书有序陈列,诉说着东莞图书馆近20年来在文献开发、知识生产方面的努力成果。
这是东莞图书馆知识生产成果展,414册地方文献、图书馆发展、城市阅读、专题文献等公开出版物及内刊首次集中亮相。
“作为一名图书馆学的研究者,我深知公共图书馆能取得如此高质量的成果实属不易。”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余光说。
在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看来,专业化建设是东莞图书馆的特色和基础,“要更加注重厚重的历史积淀,用知识积累涵养润泽品质文化,为东莞‘品质文化之都’建设贡献图书馆的力量。”
撰文:龚名扬 章倩倩 龚菊 摄影:龚名扬
实现图书馆与城市有机对接
品质文化来自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东莞文献史就是地方文化史,也是社会演进史。
作为一座地级市的公共图书馆,过去的近20年时间内,东莞图书馆在知识的积累、增值、有序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成为连通地方文化与读者的知识桥梁。
在2002年的《东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东莞图书馆新馆运营方案》中,“地方文献宝库”的发展定位得以确定,并确立了“种类齐全、数量最多、保存完善、利用便捷”的东莞文库建设目标。
通过坚持不懈对东莞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复制、开发,东莞图书馆形成了基本完备、纸本和数字并重的东莞文库复合馆藏体系。包括先后编辑《东莞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目录》(2005)《市外东莞历史文献目录》(2011)《东莞典籍联合目录》(2012)《东莞地方文献目录总览》(2016),建立起了全市地方文献征集网络,并与全国50余家图书馆建立起了有偿复制关系,于2015年前将流落市外的绝大部分东莞历史文献复制回馆。
截至2021年7月底,东莞文库已有纸质文献7109种26764册(件),数字文献5.5万种。
除了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和积累外,东莞图书馆还基于自身专题馆建设和特色馆藏,沉淀了许多具有特色的主题文献。
2004年,东莞图书馆建立起中国大陆首家漫画图书馆;2005年,建立起中国首家粤剧图书馆;2017年又着手建立绘本图书馆体系。
在建立起全国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漫画、绘本、粤剧等三大馆藏专题文献基础上,东莞图书馆分别编辑出版的全国第一部《漫画文献总览》《绘本文献总览》及《粤剧文献总览》以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如《公共图书馆动漫服务研究》《国外图书馆动漫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欧美漫画文献出版与发行》《动漫名家研究丛书陈黎青》等在内的“动漫文献研究丛书”“动漫名家研究丛书”。
2019年,东莞图书馆托管的松山湖分馆文字图书馆建成开放,在建设以汉字为主题藏书基础上,加大文献开发力度,编辑出版了《宅兹中国》《汉字极熟悉极陌生》《振古如新汉字发展史》等知识成果。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初景利认为,东莞图书馆出版的文献不仅超越了图书馆的业务范畴,而且直接延伸到城市与社会,实现了图书馆与城市的有机对接。
“这些文献体现了东莞图书馆的顶层设计与广阔视野,体现了图书馆自身优势与城市需求的一种契合,体现了东莞图书馆人匠心独运与社会责任感。这些出版的文献必将对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形象、城市发展都有现实和长远、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说。
以专业研究编辑梳理东莞文脉
图书馆有着积累和服务的两大职能,在过去二十年,全国的图书馆服务能力都在不断提升,东莞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也已比较完善。如何更有序与合理化地进行知识积累和转化,是摆在图书馆人面前的新命题。
在本次展出的知识生产成果中,《伦明全集》被摆放在展区的“C位”,这部书的出版可谓东莞图书馆在知识生产方面最具非凡意义的一笔,反映了团队的专业水平,里面的一字一句都得来不易。
伦明是近代中国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大学教授,近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突出代表,他的学术成就、家风以及“藏书为公”的思想都值得后人传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伦明的著述进行整理和研究,也是对东莞文脉一次梳理和挖掘。
据东莞图书馆副馆长蔡冰回忆,自2010年开始,在馆长李东来的主导下,他们全面系统搜集、整理集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大学教授于一身的伦明著述资料,决定编纂《伦明全集》。
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是一种耐得住寂寞的坚守,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定力,更需要在故纸堆中克服重重困难。
要完成这部《伦明全集》,首先需要克服“三难”:伦明著述分散广泛,收集齐全难;伦明的著述多为反复涂改的稿本,认字断句难;伦明的著述涉及历代文献多,核对原文难。
为了集齐伦明的著述及相关资料,东莞图书馆组织专业团队以大海捞针的方式遍查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多个单位的馆藏目录,以及清末、民国的各种文献数据库,对现存伦明的诗、文、信札、手稿、墨迹等进行了系统的调研,才基本摸清了伦明著述及相关资料的存世情况。
“为了将这些资料影印复制回莞,东莞图书馆采用合作编纂,出资复制,发动家属捐赠、专家学者有偿补充等举措,终将伦明著述资料收集齐全。”蔡冰说。
针对认字断句难的问题,东莞图书馆多次召开伦明手稿识字断句专题工作会,聘请全国知名古籍专家、文献学专家、书法专家集中识字断句。
“东莞图书馆在完成初稿整理后,诚意邀请湖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两位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伦明全集》的整理,一方面利用他们丰富的历史文献进行原文查对,另一方面利用专家的学识为伦明手稿的点校审核把关。”蔡冰说。
八年光阴的坚守,在经历了伦明著述及相关资料大海捞针般地搜集和补充,经历了反复识字和断句,经历了大量历史文献内容及作者的核对,经历了出版社全书六次的校对,最终《伦明全集》才得以付梓。
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老先生评价道:“皇皇巨著,又为东莞增添一块文化瑰宝;编者劳苦功高,贡献甚伟。”
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刘洪辉认为《伦明全集》的出版,是传承与弘扬东莞名人文化,讲好东莞名人故事,提升东莞文化自信的一张亮丽名片。
以知识生产加强与社会大众连接
多年以后,东莞图书馆副馆长莫启仪依然清楚记得新馆开馆的那个上午。2005年的9月,她还是一线馆员,曾一度担心新馆“地处偏僻”而无人问津。
直到他们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直不停地为读者办证而累瘫在椅子上时,这批年轻的图书馆员方才真切地感受到东莞人对阅读的热情。
“那天晚上我们算了一下,平均52秒办出一个读者证。”她说。
如今,东莞图书馆所处的鸿福路早已不是放牛耕田的菜地,林立的写字楼与繁忙的车流,映衬着图书馆这一东莞文化地标,同时也促使这座城市的图书馆人去思考,文献积累如何与读者服务进行更有效的连接。
创刊于2011年的《易读》,可以被视作加强这一连接的探索。
作为一本内部刊物,《易读》是东莞图书馆结合工作实践,搭建起来的图书馆与阅读界、书业界和读者之间交流的平台。
《易读》之名有三重含义:首先是变化,给人感觉不呆板;第二重含义是容易,即面向普罗大众;三是东莞图书馆的馆徽是个英文字母e,取其谐音。
虽是内刊,《易读》在选题及编写方面却毫不含糊,既关注阅读的现实话题,也追寻阅读的历史脉络;既有原创的书人、书事、书话、书评文章,也有最新图书推荐和专题书目信息。
有别于其他同类阅读推广读物,《易读》的最大特色是开展主题策划,每期关注一个贴近当下的文化热点,并将之作为《易读》主打栏目。十年来关注“发现童年”“守岁”“故乡”“汉字之美”“中国味”“在路上”等四十个主题。
“和社会大众建立更直接的连接,是东莞图书馆的使命。《易读》从诞生起,我们就希望能够有一定的内涵品质。我们每一期都有主题策划,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汇总推荐,以吻合时代的脉搏。”李东来说。
十年耕耘,《易读》通过优质的内容和书友会活动,成功收获了一批忠实的读者。这些读者不仅有东莞本地的,也有居住在国内其他城市的。
2012年,生活在川北一县城的读者贾登荣,在一个书友QQ群听说了《易读》,在跟编辑部联系后,他通过邮寄的方式获取到第一本《易读》。尽管通讯地址一变再变,但这本飘散着淡淡书香的杂志始终免费寄到他手上,这一读就是8年。
退休后,贾登荣身边的人都不理解他为何不颐养天年,而总是读书,他的意志也一度动摇。
“每当新一期《易读》杂志从遥远的南国寄到我的手中后,我又不禁想到人家把精心编印的刊物无偿送给你,你好意思放弃自己的阅读习惯吗?一番自责之后,又精神抖擞地拿起丢弃的书本,认认真真阅读下去。”他说。
贾登荣认为,《易读》不但能够让自己从中获得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开阔眼界,也鼓励着他锲而不舍地坚持读书,持续跋涉在读书路上不懈怠。
诚如国家图书馆研究院院长申晓娟所言,一个成功的图书馆不仅会将自己完全融入城市的文明历史与文化发展中,而且还会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品格的塑造。
建设“品质文化之都”,使东莞市民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活,东莞图书馆是题中应有之义。
■对话
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
图书馆应成文明城市必需品
深耕、厚积、传承,新世纪以来二十载耕耘,东莞图书馆文献研究与开发成果斐然。溯源东莞图书馆本身,目前东莞图书馆知识生产的研究体系是基于什么逻辑而构建的?致力于文献研究和开发的内生动力是什么?东莞图书馆阅读推广方面有什么样的思路和规划?在专业馆员业务能力培养方面,东莞图书馆有哪些经验……
为解答上述问题,南方日报采访了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站在东莞迈入万亿GDP和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新起点上,东莞文化发展被寄予新的期待,东莞图书馆也进入新的发展节点,这或许也是我们此次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与知识生产命题的契机所在。
南方日报:本次深耕·厚积·传承——东莞文献系列成果发布会对过去近二十年的知识生产进行了总结,对此您有怎样的感受?
李东来:传承是认知,厚积是图书馆的职责本份,深耕是文献开发、知识增值,是转型升级。图书馆人的知识贡献更多在于对信息的有序化整理和真实性提供。东莞图书馆十几年坚持进行的文献积累和文献开发,如东莞文库系列,形成了相对完备的虚实结合的东莞地方文献库藏,也组织开发出版了《东莞文库概览》。还有《绘本文献总览》,《漫画文献总览》及其后续的年度补编本。文献的基础性建设是图书馆专业性要求,也是社会需要。这既是难点也是特点,文化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润泽。这次的文献系列成果发布,各方的支持和反馈让我们更添发展信心,让我们重新认识、思考图书馆的行业价值及其职能所在。也可以说是在新时期,再发现图书馆价值。
南方日报:决定举办本次成果发布会的契机是什么?
李东来:2010年,广东省提出从文化大省建设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目标,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同时,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东莞有了新的城市定位、新的文化追求。图书馆是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行业,图书馆未来发展应该向知识生产转换、向知识贡献转换、向内涵为主的高质量发展转换。图书馆在新的创新时代,应该有自己的职业担当和知识贡献。当前,东莞正在积极推进“品质文化之都”建设,对图书馆而言,要更加注重厚重的历史积淀,用知识积累涵养润泽品质文化。总的来说,知识生产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品质文化之都的需要。
南方日报:本次系列成果发布背后是东莞图书馆人二十年的良苦用心,在这个过程中一定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您能举例谈谈遇到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吗?
李东来:在专题图书馆的建设和一些地方文献开发上,的确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同时对专业人才储备、专业技术水平、专业开发能力有较高要求。比如在耗时十一年进行《伦明全集》《伦明研究》的整理编撰过程中,伦明相关文献的整理,除东莞本土专家外,借重了阳海清、韩锡铎两位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审定把关,并组织了专业博士和博士后等专业人才开展系统性研究。此外,东莞图书馆的馆员也在这个项目中大大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南方日报:在专业馆员业务能力培养方面,东莞图书馆有哪些经验?
李东来: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有三个途径:首先,与工作项目相结合,实施项目推进,让馆员在实践中成长,助推专业能力水涨船高;第二,引导馆员学历进修、专业提升,比如我们此前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有硕士学位研修班的合作项目,全馆约有1/3在编人员参加,其中有一批青年馆员获得了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此外,我们每年通过业务考核、项目申报来引导馆员做课题、做研究。这三种途径,保证馆员持续的专业积累和提高。
南方日报:东莞图书馆致力于文献研究和开发的内生动力是什么?目前东莞图书馆知识生产的研究体系是基于什么逻辑而构建的?
李东来:在新技术冲击下,未来的文献形态和读者需求会更多元化,东莞图书馆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对整个行业趋势有一定认知把握的基础上。另外,作为一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需要和东莞这座城市展开怎样的互动,这一点也需要准确认知。在这两个背景下,我们确立了东莞图书馆的定位和未来发展。
我一直为东莞以“图书馆之城”作为城市定位之一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图书馆,那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的发展水平通过图书馆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的文化品质在图书馆可以更好地显露出来。图书馆做得好,东莞市民的自豪感、荣誉感还可以表现出来。我们自身是这样认识的,图书馆不仅仅是文明城市的装饰品,也不仅仅是文明城市的营养品,图书馆应成为文明城市的必需品。
文化对于创新的基础性支撑的作用应当被重新认识,创新体现在人,批量创新体现在新的观念和能力,是新的文化场域作用。东莞从世界工厂走向全面开放的创新之城,文化的知识性积累需要与之对应。其中,图书馆应该有知识支撑担当,有更大作用与更好作为,比如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如何设置与之相配套的科技图书馆,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等。
另外,身处信息爆炸的数字化环境里,知识总量越来越多,但知识关联与开发不够,如何增强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是我们的新课题。东莞图书馆以文献内容为基准梳理展出知识生产成果,挖掘知识关联的价值也就体现于此。
南方日报:东莞图书馆对下一阶段的专题馆有怎样的规划?
李东来:专题馆的建设非常考验战略思维。目前东莞图书馆的专题馆建设可以总结为“3+”思路,“3”指地方文献、漫画文献和粤剧文献,这是我们的文献核心特色。“+”是我们开始探索建设具有内容特色的灰色文献,这部分目前还在起步状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将选择的专题做深做好,三个专题文献的连接如何更密切、使用更便捷、内涵关联范围更延展,这部分难度非常大,也是我们正在探索的领域。另外,在绘本阅读推广领域,图书馆大有可为。绘本出版量大,增长率高,是亲子阅读的优势所在,绘本的开发和出版有着很大的潜力,目前我们也在探索实践绘本馆体系建设。
南方日报:目前东莞图书馆阅读推广方面有什么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李东来:我认为做阅读推广有三要素:阵地、活动和机制。阵地包括图书馆大楼、文献资源等基础设施;活动是指以图书馆为主力军的各行各业的阅读推广活动;机制是社会的引导和激励机制。东莞图书馆将上述三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体现出较强的全民阅读推广效果。我们强调以文献为核心,让文献服务适应不同层面的读者需求,且不拘泥于实体书这一种形式,数字阅读也应被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