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养生,是“沾花惹草”
人生贵有三养,养眼、养脑、养心。“沾花惹草”,三者全占,不愧是最好的养生。
健康,自古以来就不仅是人们关心的话题,更是人们所期待的一种身体状态。
尤其是在社会前进步伐不断加快的现代,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仅丰富了养生保健的形式,也赋予了现代养生独特的文化内涵。
近来有数据表明,许多百岁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爱好:园艺。
每日对着花花草草,如居于自然之间。莳花弄草,心闲手忙,更有益于身心愉悦。
花 /
草 /
之 /
美
养眼
中国文人自古有“卧游”的传统。
所谓"卧游",就是躺在床上,凭借种种可供审美的文化载体进行精神上的游历,这种文化载体,山水画自然是首选。
卧游,是因以前交通工具简陋,古人难以到远处玩,只好在山水画中浏览山川草木,一解云游之馋。
古人以"神思"为手段,在精神层面摹拟游山玩水的真实环境及审美体验。或在庭院内侍弄花草,也有几分相似之意。虽足不出户,但在片花寸草间,亦能感受天地自然。
案台之上,植一盆菖蒲,一簇新绿,绽于青石泥土里,如入山间。种点茶花,冬天时孤芳自赏。
苏东坡曾在蓬莱阁拾了数百颗弹子涡石头,回来铺于菖蒲盆中,是为“日与山海对。”
千百年前人们就发现,在花园里散步具有镇静情绪和促进康复的作用。
通过园艺活动达至治疗效果,可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当时医生让情绪波动的病人漫步花园,藉以稳定情绪。
花草之美,乃自然之美,天然之美。人依于天地而活,但居于城镇,便远于自然。百花丛中,萋萋草木,如一洗清泉,浸润眼界。
“沾花惹草”,眼见即为美,生活自然愉悦。
莳 /
花 /
弄 /
草
养脑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犹如胡适一般。
友人曾送胡适一盆兰花草,他很是欢喜。
每日要看三回,浇水施肥,天一凉赶紧抱回屋里,怕冻着。可直到秋天,兰花依然未开,只有几片清翠的叶,惹得他写出《希望》一诗。
众所周知,老舍先生爱养花养宠物,工作时写几十个字,便到院中看看花草。浇浇水,搬搬盆,再回去写几十个字。一天如此反复,在他看来,脑力与体力皆在运动,有益身心。
若遇上天气突变,无论多累,都得搬回屋里。一身暴汗,腰酸背疼。但想到花香四溢,难得一见的昙花之美,便再无怨念。
花草有灵,你照顾,它自有回应。
唯有付出劳动,付出照顾的心意,才有可能收获花草芬芳,树木葱然。有动有静,人们对自己喜爱的花草、树木,乐于精心照料,细微体察,养成细心、耐心、冷静、乐观的心境与性格,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养生。
“沾花惹草”,让人心闲手忙。忙中不想出错,须动脑思考,须耳听八方,方乃养脑。
花 /
草 /
四 /
时
养心
生活家李渔爱玉兰树,将其比作玉树。
李渔言:“弄花一年,看花十日。”对于种花之人,切莫东等西等,莫初放时等全放,莫全放时等盛放。
而是玉兰花一开,便去欣赏。“玩得一日是一日,赏得一时是一时。”
细细想来,李渔自己生活轨迹倒也暗暗合了“好物孤行”的道理。
他最初的抱负与理想似乎被急遽变化的世事辜负了,但生活并没有背叛一位积极又乐观的生活家,他所有的才情,他对生活的热情,他对艺术的钟情,有赖于他在所处时代“无一人可以上之”的才情与综合素养,使得他成为“大生活家”。
春花秋实,夏绚冬藏,花草有四时,人间亦有起落。
懂得此理之人,自是明白花草自然之美,人生之无常。
“沾花惹草”,看是闲功夫,却能在其中了悟生活,实乃养心。
世间草木皆有灵,难得一颗平常心。
“沾花惹草”,看似无用,往往最深情。
是在莳弄花草时,是我们在某一刻的留心观察,某一刻的尽心照顾,某一刻的倾心欣赏,让草木花香在人间有了回应。
美,是最好的治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