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课程笔记整理(七):魏晋南北朝建筑文化(1)
第245篇
【心尧爱影视书籍】
上一篇结束了先秦秦汉建筑文化,这一次开始总结魏晋南北朝建筑文化。
刚刚上网查了一下,袁志伟老师的课程视频已经关闭了,看不了。本来想让大家通过老师的视频能够更加具体详细地学习,不过我会慢慢把笔记都整理成文字,用作资料也好、分享给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好,都是一种重温与积累。
第四讲 魏晋南北朝建筑文化
4.1 营造技术的发展
(一)屋顶
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等屋顶形式具备,歇山式屋顶大量使用。
东晋及南朝出现屋角起翘的新形式,表明建筑技术的进步。
(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0)的大乘寺)
在屋顶组合上,出现勾连搭和悬山屋顶加左右庇两种新形式。
鸱尾在重要建筑上大量使用,北魏宫殿开始使用琉璃瓦。
(东魏北齐时期鸱尾 | 出土于邺城)
例如:云冈石窟中的北魏造像,斗拱、梁柱以及舒缓起翘的屋顶,斗拱已发展出向前突出的华拱。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
(二)斗拱
斗拱技术在南北朝时期得到较大发展,表现为:
1、华拱出现并得到一定发展,斗拱的结构性功能进一步加强。
2、不出跳的人字形补间铺作大量使用,形式由直线改为曲线。(从直形向曲面发展,越来越柔和)
3、斗拱有单拱也有重拱,除了支撑出檐外,还用于支撑室内天花。
(九原岗北朝大墓壁画)
4、出现替木,置于栌斗上,承托阑额或槫[tuán]
例如:大同博物馆中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大墓
(三)梁架结构
1、建筑构件多样化,出现梭柱、八角柱和方柱(有收分)
2、柱头上的栌斗除承托斗拱外,还承托内部的梁
3、梁架上常用人字形叉手承载脊槫,叉手下使用蜀柱
4、室内多用覆斗形藻井,出现斗八藻井以及人字形顶棚
例如: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北周时期的散花楼
4.2 南北朝的佛寺建筑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国生根发展,佛教建筑兴盛。
佛教自西汉后期逐渐传入中国,兴盛于南北朝时代。随之而来的佛教建筑如寺院、佛塔、 石窟等成为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兴建佛寺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建筑活动之一。
(建初寺 | 心尧拍摄于南京十朝历史文化陈列馆)
南朝建康有寺500多所,北魏洛阳有寺1367所。而寺院建筑采用了秦汉时代以来的木结构建筑样式,平面布局也基本沿袭了廊院布局。
(始建于南朝齐永明元年(483)的栖霞寺 | 江苏南京)
例如: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所寺院(明清重建)
河北东魏义慈惠石柱与石屋
(洛阳白马寺)
(义慈惠石柱与石屋)
日本法隆寺反映的南朝建筑样式:
法隆寺又称为斑鸠寺,由圣德太子始建于公元607年(飞鸟时代)。
法隆寺占地面积约187000平方米,寺内保存有自飞鸟时代以来的40多座建筑及2000多件文物珍宝。
建筑设计受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
法隆寺分为东西两院,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东院建有梦殿等。
西院迦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群。
(有人字形补间铺作,唐时中国开始消失;有人字形叉手及梭柱)
例如:日本大阪四天王寺(复建),是日本最古老的寺院,保留汉末直檐反宇。
记得我们在南京的时候,专门参观了规划展览馆和十朝博物馆,在那里见到很多讲解南北朝建筑的文字、图片与模型。
(古鸡鸣寺模型 | 心尧拍摄于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
好了今天先到这里,下一篇将带来南北朝佛塔建筑以及石窟寺建筑的发展。
(注:文中配图除特别说明外,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