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启用,冯远征执导开幕戏《日出》求“新”
新京报讯(记者 刘臻 郑新洽)9月2日下午,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启用仪式在北京人民艺术中心隆重举行,这也意味着全新落成的“曹禺剧场”与“北京人艺小剧场”将开始投入试运营。当晚,由冯远征担纲导演的新排《日出》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上演。据悉《日出》之后,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曹禺剧场,还将连续推出由濮存昕、唐烨导演的新排《雷雨》,以及由青年导演闫锐执导的新排《原野》。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位于北京人艺院内。新京报记者郑新洽 摄
剧场揭秘:
中剧场致敬曹禺,小剧场延续观众回忆
新建成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建筑风格简约现代,与其西侧古朴厚重的首都剧场相互呼应,为王府井地区又增添一处重要文化地标。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内设两座专业话剧剧场,分别为1个700座的中剧场和1个200余座的小剧场。中剧场命名为“曹禺剧场”,借此向北京人艺首任院长、剧作家曹禺先生致敬,同时也代表人艺代代相传、薪火不息的艺术精神。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内景。新京报记者郑新洽 摄
新落成的曹禺剧场。新京报记者郑新洽 摄
位于三层的小剧场则沿用曾位于首都剧场南侧的“人艺小剧场”这一名称,意在延续人艺舞台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舞台记忆。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表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凝聚了几代人艺人的梦想和努力,未来将助推北京人艺创作、展示、会聚更好的舞台作品,更好地服务于首都的文化事业。”
小剧场及后台。新京报记者郑新洽 摄
1956年,首都剧场刚刚落成之后的开幕大戏,便是北京人艺老院长曹禺的三大经典之一《日出》。纵观北京人艺近七十年的历史,分别在1956年版(欧阳山尊导演)、1981年版(刁光覃导演)、2000年版(任鸣导演)、2010年版(任鸣导演)四度对《日出》有过演绎。随着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正式启动,北京人艺由此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剧场的开幕大戏由冯远征导演,新的青年演员来诠释一版新的《日出》,可以说是历史性的一刻。“‘日出’这个词本身有着欣欣向荣的寓意,希望我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对新剧场的祝福。”导演冯远征如是说。新剧场、新《日出》、新阵容,是北京人艺用这部作品启幕新剧场的用意。
开幕戏《日出》:
经典的全新解读,光影充满寓意
《日出》作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开幕的大戏,冯远征回忆,当初院领导交给他这个任务的时候,便提了一字要求,“新”。“剧院领导要求新,不仅形式要新,也希望我在剧院原有的经典版本基础上,有些不一样的解读。”此次新排《日出》冯远征突出了艺术上的创新,在形式和解读上都有了更新的处理。昨晚的首演现场,现场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充满寓意的光影、不同时空的交错,还能看到超常规的叙事。
《日出》剧照 摄影:李春光
本场演出冯远征依旧以个人所倡导的简约舞台设计开场,仅留有舞台正中一块不规则的景片,与两侧的纱幕。看似简约,实质上冯远征运用纱幕扩展了舞台空间,很多时候纱幕背后成为另一个表演区,进而体现了旧时舞厅的灯红酒绿,街道喧嚣等不同场景的转换。人物在叙事时,通过投影,老式的西洋建筑也在纱幕上不断呈现。
演出进行至第二幕,冯远征通过投影,特别设计了一条金鱼一直在水中游弋的画面。对于这样一个贯穿整幕的设计,冯远征觉得,“除了方达生以外,台上的人都是鱼缸里的人。谁也跳不出去,他们似乎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其实都在一个空间当中。”尾声,关于陈白露的结局,冯远征也做了精心设计,舞台上瞬间点亮了八十多盏灯,用舞台光影墙代表呼吸,配合空灵的画外音,让这一传统结局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
《日出》剧照 摄影:李春光
新版《日出》总时长三个半小时,为了能够让观众安心观戏,散场赶上地铁回家,北京人艺历史性地首次将开演时间调整到19点。观众赵荃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剧目的特点而提前演出时间,能够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如今北京人艺人性化的理念,让观众免去了看到下半场就要担忧交通的问题,让时长不再成为艺术与观众间的距离。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