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镇江肴肉”香飘万里朱立才:坚守三十年 传承非遗技艺
扬子晚报网8月29日讯(通讯员 王芸 记者 万凌云) 作为镇江人,对肴肉总是特别的喜爱。作为“镇江三怪”之一(另两样是香醋和锅盖面),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宴请宾客,餐桌上总少不了摆上一道肴肉,品尝属于镇江自己的味道。多年来,镇江的手艺人用精湛的技艺,做出了香味醇厚、口感细嫩的肴肉,使得“镇江肴肉”香飘万里,成为知名海内外的“镇江标识”。8月29日,记者从镇江丹徒区世业镇兴隆村获悉,该村就有这样一位非遗传承人,30多年来,始终坚持从事肴肉制作,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坚守与传承的意义。
今年60岁的朱立才是土生土长的世业人,他从事肴肉制作已经30多年了。面对记者,回忆起自己曾经学徒的那段经历,他依旧记忆犹新。
1986年,26岁的朱立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让家人过得更好一些,他来到了镇江宴春酒楼,当一名临时工开始跟着师傅学做肴肉。每天早出晚归,一站就是大半天,整天和猪肉打交道。虽然很辛苦,但朱立才肯吃苦、悟性高,很快就掌握了肴肉的制作方法,并得到了师傅的赏识。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付出,短短几年时间,他就从一名学徒工逐渐成长为肴肉制作的行家里手。
1994年,已经调到镇江大酒店工作的朱立才,承包了当时酒店的肴肉制作。随着他的肴肉越来越受欢迎,其生活条件也因此有了很大改善。
时代在发展,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蓬勃发展。2015年,朱立才离开了工作20多年的酒店,回到家乡,创办了肴肉加工厂。肴肉的制作工艺工序有十四道之多,选料—腌渍—装盆—浇卤......在肴肉制作过程中,朱立才认为,选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节,必须选用猪前蹄,这样才能保证肴肉拥有最正宗的味道。
而无论是从前在酒店还是现在自己办企业,朱立才都始终坚持手工制作。这样,使得做出来的肴肉光滑晶莹、食不塞牙、食之不腻、唇齿留香,具有“香、鲜、酥、嫩”四大特色。朱立才用心做出来的产品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肴肉远销全国各地,每年出售成品70多吨。
在这过程中,朱立才不断打磨自身技艺,先后荣获“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省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市乡土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
从学徒工到非遗传承人,朱立才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过。其中他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2019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肴肉的制作成本不断变高,而销售价格却不能相应上涨。朱立才毅然决定绝不改变制作原料,确保肴肉的品质同往常一样;而销售价格也只略微上调,让老顾客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家产品。
通过一系列举措,朱立才渡过了那段困难时期,可没想到,今年南京、扬州等地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来袭,肴肉的销量受到了很大影响,工厂只能处于停工状态。
朱立才只能一边等待,一边做好复工准备。
30多年来,像这样的挑战朱立才遇到过无数次,可每一次,他都没想过放弃制作肴肉,始终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在这过程中,朱立才还通过言传身教、开培训班等形式,不遗余力地将肴肉制作技艺,传授给后辈,希望这门技艺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
一直以来,传统技艺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件事努力做好一辈子。
30多年如白驹过隙,朱立才的肴肉制作技艺,从生疏到成熟,自己也从青涩到老练。他将光阴都奉献在了一件事上,只为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镇江肴肉”香飘万里。
制作及工作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