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海贸遗珍” 丝绸之路之时空穿越

2021-08-30

东方网8月28日消息:广州和上海,都是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与广州博物馆联合举办“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十三行外销品”展,甄选清代至民国广州工匠制作的广彩瓷、牙雕、贝雕、银器、织绣、石湾陶、外销画等外销品,反映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广州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秦汉时期即是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的前沿;18世纪时因“一口通商”政策而在中国对外贸易中长期占据首要地位。位于中国海岸线中段的上海,北宋时青龙港是南北货运的交汇点,明代黄浦江水道的形成,为上海港及这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五口通商后,上海凭借其区位优势以及特殊的社会环境,迅速超越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记者了解到,“海贸遗珍”展览曾在全国各地巡展,此次来到上海,上历博(上革博)对原有展览体系进行了重塑提升,将展览内容分为“一口通商 行商巨贾”、“外销珍品 琳琅满目”两个单元,通过十三行行商、满是广州货的美国船长家、外销画画室三个故事驱动,将各类外销品串联起来,并以此表现中国文化对外的传播和影响,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展出的110余件展品中,有50余件展品是首次展出。如清代贴象牙人脸彩绘广州风景人物纹故事图折扇、清乾隆广彩合家欢乐人物图盘、清代通草水彩画售茶图等,都充分展示了精巧细腻的技艺以及中西交流所衍生出的文化魅力。

1655年随荷兰使节团抵达广州的画家约翰·尼霍夫(Johannes Nieuhof)曾写下他对广州工匠的钦佩之情:“此间人民生性灵巧、刻苦且聪敏,对任何手艺制作一看即能学效。葡萄牙人从欧洲带来式样崭新的金银器物,他们都能勉力在短时间内仿制出来。”海外市场订单和广州工匠技艺的结合,催生了中西合璧的18-19世纪中国外销艺术品。

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福布斯船长家,1789-1891年间家族有11位成员从事中美贸易,其府邸内保留着当年运抵美国的广州生产的商品:广州的大理石和紫檀木桌子,广彩瓷器,象牙做的西式梳妆台,广州生产的墙纸、玻璃画、西洋钟表、银器等,墙上还挂着伍秉鉴的画像。

本次展览展出的外销品,都可以在他的家中找到同类品。20世纪60年代这个府邸被家族成员辟为博物馆,被誉为“清代中美贸易之窗”,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与其他外销品一样,外销画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媒介之一,以西洋技法画清代广州社会风俗民情的外销画画室,传达给观众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展览最后,以“从广州到上海”为尾声,将1760年代广州港、1850年代外滩、今日洋山港相对比,展现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惊人的发展速度。

展览现场除了有精美的文物展品、雅致的观展环境,上历博(上革博)还在展厅中准备了一些中国传统服饰,观众可以挑选中意的服装穿上拍照打卡,仿佛置身于古时的生活,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展览持续至11月7日。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