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历史第一课解读:看看新教材如何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
部编本的高中历史教材今年已经在所有的省区推广使用,人们对该教材的关注度也非常的多。在所有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部编版的了,因为该版本按照通史编订,内容结合最新的学术思想和考古发现,许多观点经得起考验。本文就力图对教材的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进行简单的讲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第一课的内容讲中国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时间跨度从原始社会到西周。其中第一部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主要介绍中国的原始社会。重点是要让学生搞清楚原始社会的进化过程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多元一体。
首先,就是理解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以采集渔猎为生,生产力低下,中国的旧石器遗址有云南元谋人、北京人等。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经济以农业—畜牧为主了。中国新时代的农业南北各异,北方主要种植粟(小米),南方种植水稻。
新石器时代,又分为了母系氏族(早期)和父系氏族(后期)两个阶段,母系氏族时代的代表文化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父系氏族的文化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教材之所以要介绍这个过程,就是要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是如何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正反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后,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母系氏族时代,生产力落后,人们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到了后期,由于生产力进步了,出现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私有制,接着就是阶级分化,出现了权贵阶级。在父系氏族时代,权贵阶级建立城墙、祭坛,使用玉器等,标志着着中国开始朝着文明(国家)阶段过渡了。
教材中的两幅地图,一幅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另外一幅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两幅地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的分布情况,然而从中了解中国文明起源的特征——多元一体。所谓多元,就是中华文明分布范围很广,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如南北的农作物不同;所谓一体,就是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相比,有自己的独特特征,如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化石有特有铲形门牙,中国南北的遗址都使用玉器等。
二,从部落到国家
《从部落到国家》,主要介绍传说中的中国国家的出现。第一段话介绍中国“三皇五帝”的传说,并且说明五帝后期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原始国家(城邦、城市),史称“万邦”,有些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宫殿遗址,如陶寺遗址,说明阶级已经分化。
第二段话介绍了文献记载的夏朝。为什么没有把夏商周放在一起讲呢?主要是因为夏朝的遗址并未被发现,因而教材就讲夏朝作为过渡阶段。教材中提到“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这里用了“可能”一词,并且只是说是夏文化遗存,没有说是夏都、夏墟遗址,这是值得注意的。
同时,教材也用史料来介绍一些夏朝的情况。如《史记》《战国策》对后启继位的不同记载,以此证明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在《历史纵横》中介绍了《夏小正》,这是夏朝的历法,后来被商朝改进。
最后一段话介绍夏朝的灭亡。其中一点需要注意,教材没有说鸣条之战,但是说到:“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根据最近10年发现的《清华简》等资料得知,夏桀并未被杀,而是被放逐到南巢,教材使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商和西周
最后一部分内容,介绍中国早期的王朝,以及主要的制度。关于商朝,教材首先介绍商朝存在的证据,一是史料记载,二是考古发现的验证,如殷墟遗址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接着介绍商朝的制度——内外服制度。关于商朝的疆域,教材讲到:“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注意,这里没有讲疆域范围,而是讲影响范围,这个范围基本是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得到的。
西周方面,首先讲商周的更替,这里不用多讲。教材的配图给我们提供了《何尊及铭文的“中国”》,并介绍了其中的“宅兹中国”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当然,这里的“中国”是洛阳的代称。教材用此图片,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西周的政治制度,简单介绍了分封制和宗法制,两者相互结合。西周后期的历史,介绍了“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平王东迁”等。
关于商周的经济情况,主要介绍这个时代的耕作工具——简单的木石工具,以及土地制度。该时期,土地为国有,也就是贵族所有,因为划分规整,因而被称为“井田制”,“史料阅读”提供了《孟子》对井田制的记载。关于手工业,就简单介绍了青铜制造。在“历史纵横”中,介绍《周礼》记载的奴隶买卖想象,证实了商周时期的奴隶现象,以及阶级分化。
从第三部分的内容可以得知,新教材比较重视引用史料记载,以及考古发现的证据。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也就是让学生知道可信的历史必须是史料和考古发现都能够验证的。同时,介绍商周时期的主要制度,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要让学生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主要特征,比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地方分权等。
在课后的《探究与扩展》中,通过《尚书》记载的“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并认识其意义。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文化一直是“以民为本”,这使得中国古代文明的宗教色彩淡化,从而会产生儒家等思想,这就是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点。
欢迎关注公众号:文史北斗。本人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自从毕业以来一直在阅读,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多有创作。我创立了的“文史北斗”,主要在于深度解读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你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