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艺 非遗展播|漫步起舞、上下颤动的法鼓表演 你见过吗?
杨家庄永音法鼓作为民间花会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法鼓原为佛教法器,鼓形较大,面为江豚之皮。
法鼓在天津经历了一个由佛事到民间乐舞的过程,明永乐年间天津大觉庵的和尚将佛教音乐加入民间庆典的元素,创造了一些鼓牌子。后传于周边村庄,相近的辛庄村、侯家庄、杨家庄和大觉庵四村合办了“大觉庵金音法鼓会”,在年节喜庆日出会表演。在不断演出中,法鼓各有发展。
杨家庄永音法鼓出会人数为40人左右,分“文场”“武场”。“文场”即仪仗队。出会时会标开路,手旗护卫,门旗前导,纛旗殿后,九龙灯昂首其间,气势磅礴。会员各司其责,肩挑茶炊、龙筲、点心箱、衣饰箱等十余挑器物,在“行会”中和“落场”时,随着鼓点的节奏,漫步起舞,表演猫步捣脚,上下颤动,起伏有序,潇洒大方。
各种道具、器械、装饰成双、成套,大多以玻璃镶嵌,饰有彩绘、镂花浮雕等图案,工艺精美。“武场”俗称“家什场”,主要是各种打击乐按一定的词牌、曲谱演奏。鼓、钹、铙、镲歌等乐器,节奏徐缓渐进、跌宕起伏。配合舞蹈动作,如钹的舞姿:卷联、跨鼓、叠金钱等。铙的舞姿:捞月叠花,左右开弓,缠头绕脑等。
曲牌名称包括富贵图、阴阳鱼、对联、四时如意、八卦图、绣球等六种,演奏时根据曲牌组合不同,分为“满堂”“前三套”“后三套““单套”“双套”“一品”“二品”。“上累”是演奏的高潮,情绪饱满、节奏欢快,势如暴风骤雨,万马奔腾。鼓声震震,钹铙翻滚,使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杨家庄永音法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表演技巧高超、舞蹈动作优美、道具雕刻精致,享誉津门。
2008年,杨家庄永音法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