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的正面照,为何很少有人拍?看到正面照后,你可能会捧腹
1969年9月,甘肃武威县新鲜公社新鲜大队十三生产队的社员,正在地下发掘战备地道的时候,却发现了一座古老的墓葬,而在墓室内竟然是排列整齐的铜车、铜马、铜人等陪葬品。
考古学家进入探查后发现,这是一座东汉墓室,其保留完好,出土文物的丰富十分罕见,因此引发了社会的轰动。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莫过于墓室当中的铜奔马,也正是我们如今熟知的“马踏飞燕”。
铜奔马高34.5cm,长45cm,重达7.15千克,马的模样,正在飞奔疾驰,昂首嘶鸣,它的躯干,同样也是健壮有力,有着完美的线条。
至于马蹄下的那只飞燕,更是成为了整件作品的点睛之笔,这也体现了马风驰电掣的速度。
从另外一方面,这也体现出了汉朝文化中对马的重视程度,汉武帝以来,汉军十分重视马匹的供给,并将其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正是在这种基础下才建立大量骑兵,从而一举击溃匈奴部队,为此汉武帝亲自作《天马歌》对其进行歌颂,以至于贵族的殉葬品当中也经常发现。
除此之外,铜奔马的取名,也受到了广泛的争论,除去最广为人知的“马踏飞燕”以外,人们还提出了各种各样丰富的名字,“马踏龙雀、飞燕骝、紫燕骝、天马、马神天驷”等等,争议点主要在于马足所踩踏鸟儿的种类,因此它的学名也就定为了“铜奔马”。
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好奇的是,马踏飞燕作为传统的国宝,照片大伙自然也都认识,但是“马踏飞燕”的正面照,为何却很少有人拍呢?实际上当它曝光,你可能会捧腹。
上述的这张图片不难看出,“马踏飞燕”的正面照,让这头侧面看上去英俊洒脱的宝马,看上去没有了任何的说服力。
它看上去不但姿势略带扭曲,表情更是抽搐不已,没有了威严。
在人们的心目中,长脸的马也是一种外表十分优秀的动物,杜甫也曾经写诗赞美:“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可惜的是,俗话说得好:“笑不露齿”,不但人如此,马也一样,如果马科动物将嘴张开,你就会发现它英俊的形象荡然无存...
除此之外,铜马的侧头,同样也是为了保持平衡,考虑到它正在踏燕疾驰,如此的设计符合动力学的原理,因此并不突兀。
从1973年到1975年期间,铜奔马先后来到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巡回展出,并且吸引了500多万观众,这也是十分罕见的现象,足以说明作品的水平和价值,如今它也成为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果是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前去看一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