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遗产”:大运河保护创新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
“活态遗产”:大运河保护创新论
摘 要:大运河是全世界杰出的水利工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一大运河遗产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时空跨度长;2、涉及的遗产类型丰富;3、活态遗产;4、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整体性;5、大运河遗产景观性。对于运河遗产实施的保护和利用工程,不能主观臆断,或者用现代的建筑、景观、园林等设计手段对运河进行过多干预,而应该建立在对大运河遗产的价值、性质和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尊重不同时期的历史,努力延续运河遗产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大运河;普遍价值;文化景观;活态遗产;运河城市
一、大运河的历史和价值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开凿运河,它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紧密地联系了国家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带动了沿途市县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在封建社会,是国家的交通、运输要道,经济命脉,对于维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治稳定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一些河段,运河运输已经被海运、铁路运输所取代,不再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渠道,大运河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是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运河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水利工程,被誉为和长城一样伟大的古代工程,而且是全世界杰出的水利工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运河城市在历史上适时因运河而生,随运河繁荣而昌盛,对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天,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运河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运河遗产保护的关系,在社会进步的同时求得文化遗产的保全,将文化遗产、历史根蕴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运河城市建设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虽然大运河遗产在不同河段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体现
但是归纳起来,大运河遗产的性质和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空跨度长。大运河起源于吴王夫差开凿那沟,隋炀帝时大运河南北贯通,到元朝京杭大运河成形,明清时期对京杭大运河还保持疏浚、使用。期间大运河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历朝历代对大运河都有增减,或者因为河流取道不同,运河的河道也有所改变。如今留给我们的,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大运河遗产体系。大运河绵延1700多公里,地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等8省、市,是名副其实的系列、跨界文化遗产。
2、涉及的遗产类型丰富。大运河遗产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运河河道及其附属设施,运河河道包括主河道、重要支线河道、月河、堤防、闸、坝、减河(减水坝)、涵洞、水志桩,提水机械与机具(含工程设施)坝、闸、码头等,附属设施包括衙署、浅堡、水志桩、漕仓、钞关灯、桥梁、码头、蓄水库、纤道、船与船厂等。第二个层次是与大运河相关的遗迹,包括因运河而生的城镇、建筑等。大运河是一条运输线路,随着运河的发展,促进了沿线地区运河经济的繁荣,带动起运河周边城镇的发展,从而衍生出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也极其丰富。第三个层次是大运河周边环境景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3、活态遗产。大运河区别于一般遗产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它仍在使用当中,它最初的基本功能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因此被称之为“活态遗产”。所谓“活态”,主要指该遗产不仅具有“遗产”的属性,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而且仍然具有其原始的使用功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在持续发挥作用。大运河的许多河段,还发挥着交通、航运、水利的功能,今年年初雨雪冰冻灾害发生时,铁路、公路交通不畅,运河运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缓解灾情、恢复生产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相信在未来,大运河也还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运河沿线的一些历史城市、村镇、街区,人们仍然使用着祖先留下来的运河遗产,这些遗产也是“活态遗产”,因为它不仅具有遗产的价值,具有宣传教育功能,而且具有很强的使用功能。
4、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大运河的整体性特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运河是一项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共同构成的混合遗产。
(2)它是静态与动态共同构成的活态的文化遗产。
(3)它是由点、由线、由面共同构成的文化遗产的廊道。
(4)它是由古代遗址、近代史迹还有当代遗产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化遗产。
(5)它反映了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等遗产。
(6)大运河包括物质与非物质共同构成的文化空间。
所以京杭大运河整体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大运河遗产景观性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文化景观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它们见证了人类社会和居住地在自然限制和/或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进化,也见证了外部和内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力量。从文化景观的定义,可以推断大运河具有文化景观的性质,对大运河遗产环境和景观的保护就显得异常重要。
综合以上大运河遗产的特性,可以推断,大运河遗产是大型线性、系列文化遗产,同时具有文化景观的性质。
三、根据运河遗产的性质和特点
运河城市在保护与利用大运河遗产中
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认识保护运河遗产的重要意义。运河遗产规模大,内容丰富,涉及的社会领域广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对大运河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挖掘城市历史、弘扬城市文化,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将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
2、建立完善的运河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在一些地区还存在运河遗产家底不清的情况,许多运河遗产没有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景观协调区,运河遗产保护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运河遗产的保护,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运河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运河遗产保护的法规、制度建设,将运河遗产的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妥善处理运河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也因运河而骄傲,但近年来在大运河的一些河段沿岸,出现了房地产开发、进行商业、民用建设的趋势。开发商利用运河沿岸优美的环境,大量开发建设项目,沿运河两岸建设起一幢幢的楼房,房价因为良好的环境而飙升,而运河周围的环境、历史风貌却遭到了破坏,同时为运河及其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时间一久,人们将无从判断这道河究竟是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运河,还是房地产商们建设的一道景观。大运河首先是遗产,对运河的利用要保护为前提,保护运河遗产的本体及其环境,维护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此前提下,对大运河遗产有规划、科学的利用,才能实现运河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利用,才能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
4、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研究遗产价值和内涵,防止出现对文化遗产过度干预、遗产园林化,损坏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的现象。对于运河遗产实施的保护和利用工程,不能主观臆断,或者用现代的建筑、景观、园林等设计手段对运河进行过多干预,而应该建立在对大运河遗产的价值、性质和特点进行充分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尊重不同时期的历史,努力延续运河遗产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5、加强对非物质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运河沿线保留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生活、生产习俗。生产习俗有蚕花节、网船会,生活习俗有时令节气、节庆活动、婚丧嫁娶、香市等。今年第二届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专家论坛期间,也专门举办一个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为我们展示了运河的历史变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运河沿岸百姓的生活等丰富的画面。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运河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使运河遗产、运河城市显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单霁翔,《“活态遗产”:大运河保护创新论》,《中国名城》2008年第2期;北运河今昔
文章推荐:张青仁(中央民族大学)
图文整理:杨门措(中央民族大学)
摄影:杨门措(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