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郑孝胥:在民国书坛具有重大影响,却因身份不被重视

2021-08-17

郑孝胥(1860年-1938年),字苏戡(又作苏寔、苏意、苏勘、),一字太易,号海藏、夜起庵主,福建闽县人(今属福州市)。成丰十年(1860),时值太平天国运动,郑孝胥父亲郑守廉与母林氏偕至吴下避兵。同年三月,郑孝骨生于苏州骨门,故名孝胥字苏。郑孝胥有诗云:“我生实骨门,羁吴亦忘返。”郑孝胥幼年时期长于福建、北京两地,福建的历史文脉的积淀以及家风家学都对郑孝骨的成长有深刻影响。

郑氏一门是典型的土大夫家族,以诗礼传家、科第相望著称于时,注重对子孙忠孝廉义的品行培养。而且其家族成员在学术、艺术等方面的皆有深厚造诣,尤其在诗歌、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当时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颇深。郑孝胥在此种家学背景中成长起来,尤其是其父亲与叔祖的培养与教导,对郑孝一生的影响至深。

郑孝胥平生交游极广,他涉足政界、商界、教育界、出版界、艺术界等,拥有一个庞大的社会交际网。比如沈曾植、康有为、吴昌硕,这三位与郑孝胥平生交往非常密切,互相之间的的影响也极深。吴昌硕与郑孝胥有着多次书画合作,无论扇面、条幅都交互辉应,相得益彰。

郑孝胥书法的独特面貌,历来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清末民初就有大量字帖出版,以辅蒙学临池。郑孝胥平生所存作品数量极多,而后出版的关于郑孝胥的作品并不能与之相符,甚至是非常缺乏。近十年间,大量的郑孝胥书作涌入拍卖市场,对于全面认识郑孝胥书法有着很大帮助。

郑孝胥早年在考取举人之前书法曾有“登唐入晋”之志,楷书取径褚遂良,用笔纤细属于纯粹的贴学范畴。中年以后,郑孝胥书渐尚北碑,于南北碑均有取法,体势更为开张,用笔挥斥不拘细节,颇见冲夷激荡之概。仅仅是以楷书的用笔并不能使笔锋杀纸,以写隶书的用笔来作楷书则能“笔倒墨注”。隶书用笔以方圆相济为主,起笔逆入回锋,正是清代碑派书家主张的“篆隶遗意”。这可为郑孝胥晚年风格的典型面目。郑孝胥楷书主张参以隶书笔法,楷书起笔处每呈现出重按的顿笔即来源于此。汉简笔意也每在郑氏楷书、行书中出现,如横画中的翻笔,笔锋在行进间的微妙扭曲与转折处的搭肩。

黄庆澄曾评价郑孝胥:“郑君年三十四,根器清峭,胸次广博,尤长孟子之学。向幕李傅相及曾忠襄公署中,俯视一切,矫矫独立;近则涤除故态,不露圭角。现延一泰西女师从事洋学,盖所志远矣。”“于日本大势,了如指掌”。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