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何老师要求我们背诵这句诗句

2021-08-15

引言

诸葛亮是历史上的著名谋臣,《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对他推崇备至,唐朝大诗人杜甫,无疑是其中特别突出的一位。

虽然历史上有不少人对诸葛亮歌功颂德,但是,为诸葛亮写诗最多的人,杜甫要算是一位。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写下了20多首与诸葛亮相关的诗歌,言辞中都能看出他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杜甫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唐朝诗人,他也是一个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之为“诗圣”。在他留下的1000多首诗歌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他的抱负、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担忧以及对自己不得志的苦闷。

在他写下的20多首关于诸葛亮的诗歌中,有不少是传世名篇,例如《八阵图》、《诸葛庙》、《蜀相》、《阁夜》等。在所有的诗句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杜甫在巴蜀时期所写下的诗歌《蜀相》中的最后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不但成为了名篇,而且最后两句14个字更是成为千古名句,现在常常入选中学课本,老师也要求我们要对其进行背诵,那么这两句是为何如此出色呢?

结合整篇诗歌来看,从一开始杜甫就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认可。在三国时代虽然有三个政权成鼎足之势,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蜀汉政权并非正统,而诸葛亮这个丞相也不是正统。杜甫在《蜀相》中,直接以“丞相”开篇,这说明在他心中,诸葛亮是一位正统名臣。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在描写诸葛祠堂的景色,后四句则是简单阐述诸葛亮的生平之事,最后两句诗则是表述了诸葛亮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就去世,令人感到万分遗憾。

杜甫曾经在巴蜀地区居住多年,见到了许多巴蜀人民崇拜诸葛亮的景象,也许他也深受这种现象的影响。当然杜甫十分景仰诸葛亮,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丞相,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杜甫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杜甫出生于唐朝的繁荣时期——开元盛世,但是由于家道中落,所以杜甫参加科举考试,想以此谋得一官半职。

杜甫的科考之路并不顺利,在第一次就遭遇了落榜。郁郁不得志的他,寄情于诗歌创作,他客居长安十多年,四处奔走献才,希望以此得到权贵的赏识,但却始终未能如愿。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是一个小官员,但是随着战争爆发,他也未能再继续仕途。后来他还曾经被任命为左拾遗,但是仅仅上任三个月后,就因为触怒了唐肃宗而被贬。此后几经周折,杜甫全家来到了四川成都。

在这些颠沛流离的岁月中,杜甫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景象,对于朝廷的错误和无能他十分痛恨,对于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他也无比惦念,所以他也十分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有匡扶济世的大才。所以杜甫万分推崇诸葛亮,这一点从他所写的很多诗里都能看出。其实他对诸葛亮的种种钦佩和羡慕,主要都来源于对于当前社会的不满以及对百姓遭遇的痛惜。在杜甫晚年的诗歌中,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

杜甫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与许多文人一样,都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心和抱负。所以诸葛亮这样的人,理所当然会成为杜甫心目中的榜样,他不但渴望自己能如同诸葛亮一般有才能,更渴望能够得到明君的赏识,为天下百姓带来福泽。但是在杜甫看来,即便是有才能如诸葛亮,最终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就算“长使英雄泪满襟”。

对于现实社会也终究无能为力,更谈不上什么救国救民,对于社会现状的无奈及当时国家困境的迷茫,这就是其中所包含的深意。虽然杜甫在世时可以说得上是籍籍无名,但是后来他却深受很多著名诗人推崇,例如韩愈、王安石、辛弃疾等人,直到现在杜甫流传于世的名篇也有许多被选入了中小学教材。

结语

杜甫在《蜀相》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在表达对诸葛亮的推崇和尊敬,更是以此来抒发自己苦闷的内心。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由于杜甫在仕途上不得志,所以他才能流连于社会底层,看到许许多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写下了那些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诗歌,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一直传颂到现在。

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