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与“义”结缘,实现人生的价值

2021-08-10

拜关公 结善缘 学关公 行鸿运

缘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看似无形,却又有形,时时刻刻牵引着人的内心、行动;看似有形,却又无形,看不到,抓不住,寻不着,在内心憧憬最炙热的时候,往往不见它的踪影,但在自己怅然若失的时候,却又要留心它不知何时又会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

我信缘,但从不迷信强求,我惜缘,但从不蛮横占有。因为我知道,缘分就像指间沙,有时握得越紧,流失的也就越快。

前些年来,因为个性刚直的原因,很多的事情没有懂得珍惜,失去了,很多的事情太执着的想要去拥有,反而让自己陷进了死胡同。心里似乎有千百把难以解开的锁,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吃饭?难道就是为了感受一下人生命中必然经历的生老病死?名利财富,或者可以给这个人生带来一丝短暂的荣耀,人死之后呢,人还会留下什么?金钱带不走,名气带不走,即便是教导出了孝顺的儿孙,二代三代之后,还有多少人能够记得这个人的曾经存在?

于是,曾经有很长的时间,我很迷茫,我苦苦地思索。直到有那么一天,一个偶然的机缘,上天给我指引了关公信仰的存在,让我看到了漫漫黑夜中透进来的那一道光亮,让我心智澄明,豁然开朗。

最初的时候,我还只是从《三国演义》中理解关公信仰就是“讲述三国名将关羽的故事”,但渐渐地我发现,我的思维狭隘了,关公信仰绝不是在肤浅地讲解关羽的历史,关公信仰讲的只是一个字:“义”!而这个“义”却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最丰富,外延最细致,适用性最广泛的道德范畴的核心,诸如道德领域中的忠义、孝义、仁义、侠义、信义、道义、公义、正义、情义、恩义、礼义、义气、气节等等,都是从这么一个“义”字之中延伸而来的。

古往今来,多少学者大儒都是从“义”中提炼出道德修养的具体实践。从《易·系辞下》中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到管仲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义”一直都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据主流的位置。

《春秋》是中国的第一部史书,钱穆先生在论及《春秋》时说:“隋唐以前人尊孔子,《春秋》尤重于《论语》。两汉《春秋》列博士,而《春秋》又几乎是五经之冠冕。《论语》则与《尔雅》、《孝经》并列,不专设博士。以近代语说之,《论语》在当时,仅是一种中小学教科书,而《春秋》则是大学特定的讲座。”

《春秋》微言大义,“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如斧钺。”故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有“春秋断狱”,“春秋治世”,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等春秋义旨。“春秋大义”因而成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春秋左氏传》是春秋三传中最出色的一部。史书记载,关羽熟读《春秋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而且,关羽在其行为实践中,处处体现春秋的各种“义”。关羽因而成为践行春秋大义精神的典范,成为中华民族遵循春秋义理的形象代言人,成为“义”的化身。

关公信仰之所以能够跨民族,跨阶层,跨时空,恰恰是因为关公已经成为“义”的化身的缘故,关公之义,正是春秋义理,成为公平、公正、正气、正义等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力量源泉。尊关公,拜关公,恰恰就是尊崇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义”。

所以,我一直都很感谢上天赐予我的这个机缘,让我在最彷徨最迷茫的时候,有机会得到关公信仰净化心灵,关公精神指引迷津,让我能够胸怀坦荡、刚强正直的去努力奋斗,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所以,我很珍惜这样的一个缘分,至少,在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只要我能够立身忠正,心无邪念,坚定、坚决、坚持的走下去,我的每一天都会充满阳光,我的每一天都在进步。甚至,如果我能够再聪慧一点,领悟的更深刻一些,弘扬的更广泛一些,听从关公文化而洗心革面、忠义诚信的人能更多一些,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互相侵害、坑蒙拐骗、背信弃义,老有所依,少有所托,人人崇德重义、互爱互助,那么,在我百年之后,有人告诉另一个人,那个人曾经在国家民族信仰最缺失、诚信最缺失、道德最缺失的时候,还是能够挺身而出,做出过那个一点小事的。人生若能如此,还有何遗憾?!

来源:关公文化彭允好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