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从游仙诗《梦天》寻找中国最早的地理记录

Image 2021-08-09

被《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吸引,是书中对于唐朝时期的地理、制图和文学方面的融合抒发,我突然觉得每个时代都有必然的空间想象,它投射在图像上,文字表达上,向后传承,源远流长。

平常人们说起盛唐的风华,仿佛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的确,那个时代的文化真是空前盛况。那真是文学最好的一个时代,留下了精美绝伦的诗词巨篇,放在今天吟诵,仍然美得令人心悸。我们平常读唐诗之美,却忘记了,文人写作本身也在新开发的帝国疆域建立了新的地标,这也反过来成为后世的地理学著作新的关注点。一旦把那些诗与地理空间相联想,就会发现古人在人文地理方面的许多延伸,而这一方向鲜有人研究,甚至古人地理学这方面没有太多的人去关注,特别是唐朝时期的人文地理,可以说《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的推出挺令人惊艳的,因为基于我的认知,它在我的世界里开辟了新方向,会让我脑海里的优美唐诗更有想象力和感染力了,丰富了其中的地理人文。

李贺的〈梦天〉是一首游仙诗。“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翻译过来的大意是这样的:天色凄清,老兔寒蟾正低声呜咽,月光斜照,半开的云楼粉壁惨白。玉轮轧着露水沾湿了团围的光影,桂花巷陌欣逢那身带鸾佩的仙娥。俯视三座神山之下茫茫沧海桑田,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那一片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

这首游仙诗写得真壮美,读来有无穷的想象。而其中的地理空间想象,似乎是诗词中最早运用大视野描绘天地山川,并赋予其地理意义的先驱。我猜我们常用的“九州”一词,在这首诗里变得更具象起来。三座仙山飘洒之下的沧海桑田,九州烟火下的人间风云。据记载,海上有三座仙山,指蓬莱、瀛洲、方丈,现实中仅蓬莱一地实存。九州最早是指“汉地九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

《华夷图》的木拓片也流失海外,作者提到美国馆藏中有此拓片。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有一块非常奇特的方形石板。此石板正、反两面都刻有地图,一面为正刻的《禹迹图》,另一面为倒置的《华夷图》。图中注释显示,这两幅地图的刻记年代均为1136年。从这些资料记载连天烽火看,大中国的古人真的好牛啊。我们在那么早的年代,就已经知道画地图了。

《中唐时期的空间想象》很具有开创性,它把唐朝的文学与地理进行了架构,这一跨领域的联系对于我们理解文学与地理学两大领域,有很大的增强作用。至少我再读李贺的〈梦天〉,会觉得诗中的描绘能真实的落到自然天地之中,其磅礴之势,豪情万丈之意,皆有所指。那是诗人脑海中想象的地理概念啊。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