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读《日本的历史》,看清当下的日本社会与文化

2021-08-0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曲鹏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

寺泽薫 等 著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日本历史学家著作“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引进中国七年之后,日本史里程碑之作“讲谈社·日本的历史”近日由新经典文化出版,呈现了日本学者如何看待自己本国的历史,为中国读者理解日本社会与文化,提供一个内部的视角。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曾担任这套书中文版审阅译稿工作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胡炜权,他认为曾经流行的“知日”,仅仅停留在框架上、表层认知上,若要真正了解当代日本的社会文化,必然需要更多了解当代以前的日本,找寻他们的根源和发展脉络。

胡炜权,日本一桥大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专攻日本中世史,著有《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等

通史写作

更能显现日本历史的特征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讲谈社·日本的历史”主编网野善彦先生在日本是颇有知名度的历史学者,您所了解的网野善彦有怎样的历史观?

胡炜权:网野先生是日本历史学界在战后的一个著名学者,他的史学研究甚至被称为“网野史学”。他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在上世纪70年代积极推动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视角融入、套用在历史研究里面,关心一直被日本学界忽略的被支配阶级(农民、渔民、商人、艺能人等)的历史;还原他们的生活、风俗以及所处的环境,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补全历史事实的盲点。

日本历史学家网野善彦

除了国内史外,网野先生也试图摆脱昔日日本的“岛国”史观,提出“海洋史中的日本史”,积极思考亚洲大陆乃至东亚海域在历史上与日本的互动过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这套书日文原版初版于2000年,聚集了当时日本史学界各领域顶尖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二十年过去了,这些观点是否过时?

胡炜权:绝对没有过时。对我们学界来说,研究日本史(特别是较少人研究的前近代史)的进度不如日本本土,很多学说还没有很好地吸收,这套书刚好帮助我们追赶日本学界的步伐。日本学界对于本国历史的研究,跟我们对中国史的研究一样,是十分活跃的,学说日新月异,但这不代表较早期的研究已经被淘汰。

以我负责审阅译稿的第七本《织丰政权与江户幕府:战国时代》为例,原作者池上裕子老师关于日本战国时代后期村落与战国大名建立契约关系、织田信长开展统一天下事业的过程等,都是她的重要业绩,即便到了现在,她的相关研究依然是我们必须参考的,依然重要和富有价值。

第四本《武士的成长与院政》作者下向井龙彦老师研究日本武士的发展和崛起以及从前日本王朝时代兵制的脉络、关系都堪称经典学说,关于这方面,我们国内仍然所知不多,这部书刚好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为什么这套书采用的是通史而非断代史的写法?

胡炜权:首先,日本历史与中国历史不同,难以用“断代”的方式去进行时代划分。这是因为日本起码在形式上没有实现真正的“朝代交替”,只有四五个“武士政权”先后执政;另一方面,以天皇为核心的京都朝廷是同时并存的,而且受到各个武士政权的拥戴和保护,断代史很难呈现这种“一脉相承”的发展特征。

其次,由于古代日本除了一段时期试图部分实行类似于中国王朝的统治模式外,基本上是一种权力分配,与贵族、佛教势力、武士共同管治的方式治理日本,基层社会的发展也超越了政权交替的框架,拥有独自的节奏,所以不应用断代史的方式来强行分断。

因此,以通史的方式呈现,更能显现日本历史的特征。对个人而言,这也有助于刺激中国读者反思惯用“中国模式”来理解邻国历史发展的毛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几年前曾流行一个词“知日”,就是强调要了解日本,了解当代日本的社会、文化、创意、艺术等等。这套“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则是引领我们了解日本历史。了解日本史,有什么用途?

胡炜权:“知日”强调要了解日本,但是这种“了解”依然是框架上、表层认知上的,要了解当代日本的社会文化等,必然需要更多了解当代以前的日本,找寻他们的根源、发展的脉络。就好像我们的华夏文明、传统文化也断不能只从当代中国里去找寻一样。比起那些一本说完日本通史的书,这套“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的深度和厚度,足以让读者对日本文化、社会、思想各方面有更明晰的了解,不再是只记得名词和人物那么单调肤浅。

战国时代日本人

“性情奔放”“个性明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曾经跟随池上裕子学习日本中世史,她也是这套书第七本《织丰政权与江户幕府:战国时代》的作者,书中除了讲述战国时代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如何统一国家、社会如何变化,还涉及外贸、外交等问题。在那个时代,日本的掌权者具有怎样的世界观?

胡炜权:那个时代的日本算得上再一次了解“世界”。虽然我们经常提到从前的“遣唐使”,还有“蒙古征日”,但是这些“记忆”并没有深入日本社会,所以战国时期的日本人基本上对日本以外的世界所知不多。即便是邻居朝鲜和大明帝国,除了一些经常跟两个国家有贸易往来的家族外,基本上其他人所知不多,包括后来发动侵略战争的丰臣秀吉。

不过,日本战国时代最大的特色和重要性是它跟大航海时代重叠,大量的西班牙、葡萄牙人来到日本,东亚以外的世界“闯进”日本,使得一些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包括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认识到这个世界比他们想象的更大。以他们为首的统治者对这个未知世界既好奇又害怕,希望获得来自这个新世界的物品、好奇西欧的文明与知识,但同时又认为西欧人和基督教对“神国”日本构成威胁。所以,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明确拒绝基督教在日本继续发展,只容许这些被他们称为“红毛”“南蛮”的外国人跟他们做生意。

在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当时日本统治者的世界观依然认为日本是独特的,神圣的“神国”,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比拟,也没有一个国家凌驾于日本之上。

《釜山镇殉节图》描述了1592年日军侵朝釜山镇战斗场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主要研究日本战国史,动荡不安而又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在日本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胡炜权:日本战国时代无疑是改变日本历史走向的关键百年。那个时代不仅人才辈出,由于群雄割据的缘故,各个地区都有大小势力为了变强,为了发展领地,集中力量去开发土地,开采资源。虽然真正开花结果要到后来的江户时代,但是战国时代的战乱却促进了人口流动、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为后来江户时代日本文化和社会变革做好了准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战国时代的日本人与现代的日本人,个性是相似的吗?

胡炜权:有点不太一样。现在的日本人经过明治维新和战败后的两次大改造,从前的野蛮、野性被大大压缩,留下的是集体意识和拘谨的自律范式,小心翼翼,不敢出格。反观战国时代,虽然仍有一些礼数规矩的枷锁,但基本上用“性情奔放”“个性明显”来描述那个时代的日本人是比较合适的。信仰、价值观或许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那种强烈的“刷存在感”意识和对于未来的不安,两种矛盾纠缠在一起,导致当时的日本人变成机会主义者,同时善变、狡猾、伪善和暴躁的性情十分突出,这些强烈的个性在现在的日本人身上已经难以看到了。

《菊花王朝:两千年日本天皇史》胡炜权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人们对日本历史的了解,有很多想当然的成分,比如把日本的天皇与中国的皇帝之间画等号。您在著作《菊花王朝》这本书中也提到,天皇既是一个“没有权力的傀儡”,又是一个“受日本人崇拜的存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矛盾体?

胡炜权:每个文明对于“王”“王权”的定义和构筑相关体制的方式不尽相同。我们中国人普遍觉得“王”应该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日本的天皇在传统观念上不是“世俗的王”,而是神孙下凡,是国家的人格和肉身,也是日本文明发展的基石。天皇的威严和权源不是来自于他的治术和权柄,而是来自于“神孙”的身份,既然是神,是日本的起源,俗世的问题就不是他最需要关心的事,自有人来代劳。也因为这个原因,权臣想去窃取权力,也无法找到可以碾压天皇这种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权威和权源。

B站讲日本史

比写书的效率更快更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日本四书”中的《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武士道》(新渡户稻造 著)分别是美国人、日本人洞察日本国民性的重要著作,作为日本历史学者,您如何评价这两本书?

胡炜权:先说后者,《武士道》是一本为了向西方宣传日本人理想形象的著作。因此,如果想了解明治时代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勾画自己的理想形象和整理、筛选最有代表性的精神思想的话,这是一部很有意思和值得研究的书籍。但是,由于是用来宣传的,对于那些对日本思想哲学没有一定了解的人,读这本书会容易产生误解。

至于《菊与刀》就比较复杂了。如若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教科书,这本书堪称极品。作者在仅有的条件、资料和时间下写出这部书,也是大为可敬之壮举。只是,也由于这个原因,《菊与刀》的作者所分析的是明治这个时代(两世代)的日本人,光就这个部分来说,作者作为一个不会日语、不曾踏足日本土地的学者,完成这个带有政治目的的研究,她的观察还是很锐利的,大致合理,没有大错误的。但若要论及跨时代的日本人论时,《菊与刀》显然是无法满足读者的。作者的目标是用最快的时间和最好理解的方式让美国人理解日本人,所以她分析的大方向是对比美国人的“普遍的、笼统的日本人像”,换句话说就是面向美国人的“标准样版日本人”。因此,对于日本读者来说,《菊与刀》是一面难得又无过无失的镜子,用来反照、反思自己。但当读者既非日本人也非美国人,而是对日本一知半解的我们时,即便翻译者如何一字不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还原作者的思维和理论,却发现理解的难关并不在于此。何况,文化、人文景观是可动可变的,二战前的日本人和二战后的日本人之间,有着我们想象不到的隔阂和断层。

借助《菊与刀》去理解战后至当下的日本人,从方法论来看,对我们而言是不太合适的。因此,还没掌握好日本历史发展的背景和特征,就去读此书,也容易被误导,所以我认为还是不宜将这本书推荐给对日本文化不太了解的学生和读者。但是,对于已经了解了一点日本近代社会和思想构造的朋友,这本书将是很好的参考书、刺激思考的引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根据您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历史学在日本高校里是冷门专业吗?

胡炜权:日本人很喜欢历史,喜欢读一些关于历史谜团和传说的书籍。至于学习历史学的话,目前来说的确不是很受欢迎的学科,主要原因是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前景。不过,不计算科班学习的话,日本男女,特别是年轻一代,受到游戏、小说和动漫的影响,对于历史仍然有很大的兴趣,即便从高校毕业后不打算到大学学习历史学,他们仍然对历史保持兴趣。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在B站开设账号“日本战国的胡老师”讲日本史,初衷是什么?

胡炜权:从目的来说的话,就是希望科普日本战国时代的历史。一方面是因为希望学以致用,除了自身的研究和教学外,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面向社会大众,简易地介绍日本战国时代。

一直以来,我们对日本历史挺有兴趣,但是相关的资料不算多,图书虽然多,但是质量参差,很多都是道听途说或者是老掉牙的说法,早已经不合时宜。特别是日本战国时代的部分受到游戏和大河剧的影响,人物和事件等说法林林总总,莫衷一是。所以,与其只是自己觉得不好、不对,还不如自己来说明,分享自己的看法,又可以和喜欢这段历史的同好互动,我认为是很好的方式,比写书的效率更快更高。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