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央美副教授耿朔:数字科技或将带我们“穿越”回古代

2021-08-07

新京报讯(记者 郑艺佳)8月6日,2021贝壳财经夏季线上峰会——“数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分论坛举办。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耿朔表示,科技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历史,也可以投向未来,帮助文物与生活产生内在、有温度的连接。

耿朔,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

从“啊?”到“哇!”,新传播手段帮助考古“破冰”出圈

回忆起大众对考古学的观念变化,耿朔印象最深的,便是快20年前他刚上大学时,很多人并不理解他为何会选择考古学。相较于文学、经济、法律等,考古学俨然是一个“冷门”专业。如今20年过去,再谈到考古学专业时,大众的反应却从“啊?”变成了“哇!”。

“从‘啊?’到‘哇!’的变化,意味着人们对这个专业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也说明了这些年来从国家到公众对考古文博的重视,以及呈现方式的多元化。”耿朔表示。

近年来,考古在公众传播方面的形式日益多样,耿朔将其归纳为电视节目、虚拟展览等。目前,耿朔陆续参与了《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的宝藏》等一系列电视节目的制作。在他看来,多元化的形式为文物知识的传播带来了非常多的新效果。在《国家宝藏》第一季中,耿朔守护的文物是南京博物院的馆藏文物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节目播出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南京博物院的客流量也大大提升。

“这类节目通过综艺和文博结合的定位,让年轻人觉得约会除了吃饭看电影,还可以去逛博物馆。这些节目会改变人们对国宝的固有观念,即文物的衡量标准不是只有等级或者精美程度。”耿朔表示,“换句话说,节目寻找的是过去和今天的连接,是我们今天为何能够成为我们,以及我们审美的历史渊源在哪里。这些文物不是只能冷冰冰地放在那里,我们要思考它如何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内在、有温度的连接。”

此外,借助视频的方式,也可以看到很多文物不太会被注意到的细节。“例如河北省博物馆所藏的五代彩绘散乐浮雕,弹箜篌的手部展现出过去是如何在石板上表现透视的。艺术家浅浅刻下去,以特别简洁、传神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石雕怎么表现透视。文物的细节在不知不觉中打动我们,我们却未必能注意到其中精妙,而这些节目可以帮助我们将其详细呈现。”耿朔表示。

技术日新月异,考古知识传播也要跟上变化

在大众对文物和考古热情翻涌之际,耿朔也看到了当下考古知识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需要让自己的思路和对文物的解读跟上技术发展。但在某些时候,我们对文物内容的解读没有跟上技术变化。”耿朔表示,“疫情期间,线上展览成为趋势。疫情消退后,大家重新走进博物馆,那么线上受众热情会下降。如果线上展览只是作为线下的替代品,那么最后二者并不能长期共存。我们应该进一步做的,是怎么基于新技术产生新的内容解读方式,而不是新瓶装旧酒。”

另一方面,在耿朔看来,现在大众对考古的关注仍主要集中在猎奇层面,例如关心文物、喜欢文物被发现的瞬间,但这并非考古的整体。“我甚至担心这样反而会误导公众,导致公众认为考古就是挖宝。”耿朔表示,“考古是通过地下发掘的过程,探寻古人社会的面貌。作为学术研究者,我更希望让大家关注过程。考古学不只有浪漫,同时也有严谨推理。短视频会让受众喜欢快速获取结论信息,但结论的得出前仍需逻辑的链条,如果这个过程被过分压缩甚至没有展示,那么受众就不会知道这个知识是怎么产生的。从这一层面来讲,考古工作的公众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如何让文化知识传递给更广大范围的受众,以及知识向大众传播的体系化等,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耿朔表示,公众传播绝不是一个老师把课堂内容搬到台上就可以了,必须考虑受众的接受度和知识背景。“当我们做表达和传播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想到面对的是谁,知识是需要分类分级的,这是知识传播者对受众的尊重。”

借助数字技术,带受众重返历史现场

在当前博物馆发展中,数字技术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在耿朔看来,“带受众重返历史现场”成为了数字技术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

“举个例子,我现在在博物馆中,大部分文物都会陈列在一个柜子里,而你面前有三面铜镜。你一看,只看出来这三面镜子尺寸、纹饰不一样,在博物馆的灯光映衬下觉得它们很美,但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些镜子在过去发挥的作用。”耿朔表示。

上述谜底很快被揭晓:“现在我告诉你,这第一面铜镜,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在其中一个漆器盒子里发现的,可能是墓主生前梳妆的东西。第二面铜镜非常大,直径47公分,是几年前在南京一个宋代墓葬里发现的。我们经过复原发现,这面铜镜应该是拴在墓顶部的,可能与当时的丧葬习惯有关。第三面铜镜是安徽怀宁唐墓出土的,这面镜子由两半拼成一个完整的圆形,上有乌龟和仙鹤的图案。经过研究,我们发现这是在一对夫妻墓葬中各放了一半镜子。”

如果这三面铜镜被博物馆放在一起,恐怕很难想象其最初来自于完全不同的使用背景。耿朔认为,数字科技也许会为大众创造“穿越”回古代的虚拟场景,让大众更好地贴近古人。

“我这几年参与的实践让我意识到,20年前我上大学时被视为非常冷门的考古知识,在中国当今的极速变化中,到底能和多少不同领域发生联系、产生怎样不同的传播方式。左手是历史,右手是未来,科技帮我们可以探索历史,同样也可以投向未来,数字科技可以把我们从过去和今天连接起来,使我们面对更加完整、全面的社会和生活。”耿朔表示。

校对 李世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