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鸿旧文】费解的民族魂之二
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在儒家文化的主导下,道家文化的引导下,佛家文化的渲染下,中华民族形成了独有的传统美德。
在道德情操上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忠君爱国,处事修身上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思想上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才会有几千年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这样的主导意识。三纲五常,君君臣臣,即便是利于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但也突现了一个民族的高尚品质。
可两千多年来,儒家的君子人格及其“温、良、恭、俭、让”等美德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士绅阶层,维系了传统中国的道德文明和社会基本秩序。但不能不看到的是,由于农耕时代的教育落后、文化难以普及等种种原因,儒家“君子”只是局限于人口中的极少数精英;绝大多数不识字的贫民至多只是受到礼乐乡俗的熏陶,而未能培养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儒家据此认定,虽然人人都有成为君子的潜质,但是实际上多数人都不能成长为君子,而只能是道德不成熟的小人。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按照这套貌似顺理成章的逻辑,儒家将社会截然分层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阶级,大多数人成了自私短视、不能自治的小人。
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的课文,可我们也看三国,当兵临城下,孔融丢弃全家,只身逃跑,这真的和他四岁让梨的美德差之千里!人人都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可诗人李绅却在生活中极度的荒淫奢侈,这真让我们情何以堪?朱熹整了那么多的礼教,光鲜外衣下却是那么多的桃花是非。国人,人人都恨贪官,可都在争先考着公务员。网友总是在义愤填膺,路人总是冷漠无情,究竟是路人不上网,还是网友都不上街。
文人自己给自画了个圈圈,当文人走出这个文人圈子,其实比野蛮还要野蛮。传统美德自然在儒家文化的外衣下,也就成了有名无实的虚设。仗义每是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从此,传统美德也就名副其实的冠冕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