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立秋|凉风有信 一叶知秋

2021-08-05

AUTUMN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朗诵:刘建华

夜风微凉报早秋

易子云

窗外,青黛的远山平添了一抹橙红,挺秀的白腊陆续染上了金黄,茂密的椿叶也悄然镶上了紫边儿。一对白脸黑背的小鸟儿落在窗台上,唧唧喳喳,一唱一和,似乎是在交谈天气的炎凉。微风从龙河那边吹来,院子里的树开始轻轻地摇曳,几片飘零的树叶,泄露了季节更替的消息,秋要粉墨登场了。

刚刚走上季节舞台的秋,温文尔雅,不急不躁,一切都让着夏。正午的太阳依旧是炽热的,柏油路依旧被烤得滚烫,热气腾腾的庄稼地里,各种果实在这热情似火的氛围里丰满着,成熟着。但到了傍晚,秋似乎有了作为,扑面而来的风,已变得清爽宜人,白天的热气很快被吹得无影无踪。

早秋的天空,显得特别高远,那蔚蓝透明的颜色,让人安静。整个空间,都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清澈如水。那白云呢,丝丝缕缕的,和天山上的白雪拉拉扯扯,纠缠不清。人在地上走,云在天上行。心思在白云的陪伴下,瞬间也就变得单纯,变得通透,变得淡泊。

秋日的闲云是很耐人寻味的。那轻盈洁白的云朵,总是那样淡淡的,漫不经心地在天上飘来飘去,自由自在,无世俗纷扰,无名利羁绊,悠悠然,澹澹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慢品天外云卷云舒。

风清月明的秋夜,吹着凉爽的秋风,沐浴着朗月的清辉,或采菊为茶,或把酒东篱,或自斟自饮,或呼朋唤友,聊岁月的沧海桑田,话曾经的月圆月缺。如果赶上了一个雨打芭蕉的夜晚,一个人,静静地守在窗前,听着秋雨点点滴滴,想那当年的巴山夜雨,该是怎样的缠缠绵绵。

这时的乡村,是那么的清爽,那么的惬意,那么的绚丽多彩,处处都呈现着丰收和喜悦。大豆脱去了叶子,举着丰满的豆荚,是炫耀,也是自豪。果园里,成串的葡萄,飘香的香梨,挂满枝头,压弯藤蔓……

秋天是蟋蟀歌唱的季节,蟋蟀又叫蛐蛐儿,听到蛐蛐儿的叫声,也就等于听到了秋意。据说自古就有人爱斗蛐蛐儿,有些地方,至今还有立秋抓蛐蛐儿的习俗。庄稼地里,蛐蛐儿叫得正欢,遇上个头大且好斗的,捉住它,放进专用的蛐蛐儿罐中,约来几个蛐蛐达人,各自拿出自己的蛐蛐儿,让它们轮番撕杀,一比高低。

秋意就是诗意。古往今来,秋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花开花谢,叶生叶落,都拨动着人们的心绪。很多人一提起落叶就伤感。实际上,秋风拂落叶,很温和,它轻轻地在树冠上掠过,落叶便纷纷而下,像彩色的蝴蝶,在阳光下飞舞着,嬉戏着。没有一片落叶是不情愿的,哪来的伤感呢?不是秋风无情,而是人太多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实际上,古人不是在悲叹秋天,而是借秋天悲叹自己。比如杜甫,如果不是年老多病、流寓他乡,是不会写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样悲凉的诗句的。林黛玉因为感到自己与宝玉的爱情前途渺茫了,才会写下“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样凄美的句子。

生活本来就有喜乐也有悲凉,这与季节没有关系。活得通透的人,在哪个季节都能活得快快乐乐。秋天里,你可以去看那天高云淡,可以去听那鸟唱虫吟,可以去闻那瓜果飘香,还可以和好友一起去登高望远。

人的一生也和春夏秋冬四季一样,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懵懂走向睿智,从播种走向收获。每个季节都华美,每段人生都辉煌。

有人把春天叫做春姑娘,很形象。万物萌发的春,的确很像多愁善感、春心萌动的小女孩。若用女人的一生比喻四季,夏该是一个说爱就爱的风风火火的少妇了。秋当然是那个经过种种磨练,阅历更加丰富,处事更加沉稳的长嫂了。霜雪染白了青丝,沧桑爬上了额头,人生到了秋季,面对一切,都从容淡定了。

金色的秋,让成熟的万物更芬芳,让丰盈的人生更精彩。如果说日月轮回的四季是一幕跌宕起伏的戏剧,那么,秋肯定就是该剧的高潮。

立秋,已拉开了季节的幕帷,成熟与收获的故事,正在上演。

岁华过半迎丰收

张惜妍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秋以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不论白天的阳光多么热烈,夜晚的风已经带上丝丝凉意,天气会一天比一天凉爽。初秋的景致别有一番滋味,最明显的变化是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开始夹杂着淡淡的红黄色。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礼记·月令》记载了“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仪式。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牲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这种祭祀活动经汉代一直延续到隋唐。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寓意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南方雨水湿重,农家害怕收获的作物发霉,逐渐形成了“晒秋”的习俗,也就是在自家院子、院墙或房顶上晾晒作物,铺满应季成熟的粮食,晒出一片欢欣富足。

天远地阔的北疆,气候温凉,物产丰富,水稻、玉米、高粱还没有成熟,田里的庄稼还要等一等,倒是向日葵开得盛旺,形成了壮阔的风景。瓜果已经熟透了,桃子、西瓜、甜瓜、葡萄,铺满了大街小巷的水果摊。悠长的巷道里,卖瓜的吆喝声传得老远。“晒秋”是另一种风景,昌吉的番茄、安集海的辣椒汇成红色的海洋;吐鲁番的葡萄挂进了晾房;南疆的石榴、香梨冷链发往内地;伊犁河谷的主妇们,摘下庭院里吃不完的果子熬晒果酱。妈妈们坐在树荫下,将这些新鲜可爱的水果洗洗切切,去籽、加糖、熬煮,通过制作食物传递美好的生活方式,整个院子都浸在一种甜蜜的香气里。

汪曾祺把立秋后的八月称为“葡萄着色的季节”,他兴奋地写道:“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连郁达夫也忍不住感叹上一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立秋吃瓜,这个习俗被称作“咬秋”。清代文人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写:“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如今“咬秋”在很多地方还被保留着,所咬的瓜有甜瓜、香瓜、西瓜,不一而足。如此说来,新疆特色的“咬秋”是馕和西瓜的标配——半个西瓜,一块馕,一口西瓜一口馕,甜汁裹着焦香,就是一顿便餐。

秋天是个情绪丰满的季节,古往今来,留下多少文人墨客吟诵的篇章。宋代刘翰的《立秋》是“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它像一幅清新的水墨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而唐代诗人刘言史,名气不大,流传的诗篇也少,偏偏以一首《立秋》流传千古——“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首诗道出了立秋最美的变化。古人相信一叶知秋,当梧桐叶开始从枝头飘落,立秋日便响起秋天的前奏,季节轮替的步伐逐渐接近。品读这些立秋的诗词,感受到微微的凉爽,唯美又清新。到了现代,文艺青年高晓松曾经给一个心仪的女孩写了一首歌,名字就叫《立秋》:“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于是有时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

今年立秋,有一种收获叫奥运金牌,每个人都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里感受到向上的力量。还有一种“晒秋”不分地域,不分城乡,那就是朋友圈里晒高考录取通知书,红彤彤的喜报,预示着孩子们努力播种的希望,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随后,在秋风凉爽的清晨,远行的孩子们即将奔向他们的田野。

图 /新华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