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守艺人|陈兆红:这个“老木匠”的传统“积木”有点烧脑

2021-08-0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传承了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件都蕴藏着一串故事,等待有心人去细细聆听;一件件保留着传承人温度的作品,在人们的脑海中晕染出一幅文明流淌逶迤婉转的画面。“守艺人”专栏,通过讲述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带大家近距离感受非遗背后的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体验非遗的魅力。

宁波曾经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城外和丰纱厂,城内红木工场”。在老一辈宁波人家中,大都有纯手工打造的甬式木艺家具,尤其是客厅中堂、卧室的三弯凉床、七弯凉床、拔步床等,更是当时甬式家具的首选。

甬式家具,业内称之为“甬作”,它以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等为特色,与“京作”“苏作”“广作”并称为明清中国传统四大家具样式。

而“甬作”家具的灵魂,便是最能显现先辈智慧的榫卯结构。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的主要联结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完全不依赖钉子或胶水,而利用凹凸部位联结、加固物件。

在位于镇海蛟川街道的“兆红堂”,有上百件由榫卯技艺制作的家具,就连室内的小摆件也一样。这里是甬式家具榫卯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基地的主人,正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陈兆红。

陈兆红从小就对木工感兴趣,16岁便拜师学做木匠,开启了他的木艺人生,这一干就是40多年。

凭借着对甬式木艺技术的热爱和刻苦勤奋的精神,陈兆红很快就掌握了甬式家具的全部技艺。出师后,他也一直把全部精力放在甬式家具的制作钻研上。

陈兆红认为,要做好的红木家具,其原材料必须自然晾干,不能烘干。因此,做家具用的木材必须经过“时效处理”,从选材、开料、晾干、再取料、再晾干,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足够的耐心,一件甬式家具通常需要3年以上时间才能完成。

“以前,榫卯结构做得好不好,直接衡量一个木匠的手艺。”陈兆红说,好木匠做的榫卯严丝合缝,只要材料不腐,使用上千年都不会坏。

但这些年,随着家具的流水线生产,尽管红木家具也使用榫卯结构,但因结构太松或过于简单,大都要用胶水来辅助。家具的使用寿命只能由胶水决定,这让陈兆红痛心不已。

为此,陈兆红不断研究创新传统榫卯技艺,尽力做到不依赖胶水,让榫卯联结更为紧密,力争家具能使用千年以上。为防止传统工艺失传,他还重新研究设计用于家具中的各种机关暗格,其中,“家具的机关锁”“箱子机关锁”“机关箱”等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这些年来,陈兆红在甬式木艺技术领域已取得100多项发明专利、156项实用新型专利、96项国家级外观专利,是镇海有名的“专利大户”。

“现代技术革新发展,家具制作有了更多创新空间,但是老祖宗的手艺那么精妙,必须让它传承下去。”传承非遗、设计未来,是陈兆红毕生的追求。

但遗憾的是,由于市场狭小、前景不明,陈兆红到现在还没找到新的传承人。他无奈地说:“如果不能传承工艺,那么我只能留下一批家具,这样后人想要学习和仿制,也可做个参考。”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