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甲骨文学校”出新作,《大明紫禁城》让孩子体验明朝生活

2021-08-02

六百年前的1421年,明朝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明成祖朱棣在紫禁城宣布,从这一年开始,大明的首都正式从南京移到北京,也自此奠定了现如今北京城的城市基础。而就在今年4月,北京提交《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二审,加快了中轴线申遗工作的脚步。

作为一名北京人,在创作了《甲骨文学校》《甲骨文学校:丝绸之路历险记》到《甲骨文学校:大唐长安城》三部作品之后,黄加佳将目光投向了六百年前的大明北京城,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最新一部作品《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7月18日,以“中轴线是一本童话书”为主题的《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新书分享会在美后肆时举行。该书的作者黄加佳与金牌阅读推广人李一慢、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高希,一同就如何让青少年轻松走近中国历史、趣味了解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和写作创想力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对谈。

7月18日,“中轴线是一本童话书”《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新书分享会现场。图中正在发言者为李一慢(左二),左三为作者黄加佳。

《大明紫禁城》延续了“甲骨文学校”系列故事的设定,讲述了悠悠、田田和小布丁暑假游学故宫时,跟着一只会说话的蟋蟀,穿越到了600年前明朝永乐时期的北京城。他们逛庙会、蹭吃美食、提着河灯嘻哈游街……因为一桩皇室赛事,冒险三人组进入紫禁城,穿明朝服饰,吃宫廷美食,参加斗蟋蟀大会,还帮助皇太孙朱瞻基破解了紫禁城三大殿被烧谜案。书中包含了故宫、天地坛、大运河、鼓楼、什刹海、前门等北京中轴线上近四十处古建筑,以及老北京民俗文化及方言特点等。

三位小朋友跟着朱瞻基斗蟋蟀。《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插图。

“如果有一个机会能坐着时空机穿越的话,我肯定会去看看北京以前什么样?有城墙的时候北京什么样?以前的北京人在北京城里是怎么生活的?特别是六百年前北京城这个新的城市建成第一年什么样?”为了完成这部作品,黄加佳参考了大量史料。黄加佳说,北京是一个文化悠久、历史丰厚、多元包容的古都。在作家的身份之外,黄加佳还是一位媒体人,在编辑《北京日报》“旧京图说”栏目过程中,大量老北京文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图像和文字资料,让她对北京的历史、地理、人文、风物更加有感情,而这促使她想要完成一个和北京城有关的故事。

《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黄加佳著,爱心树童书丨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6月版。

高希说,《大明紫禁城》中的事件,建筑,都是围绕现在北京的中轴线来讲述的。那么,中轴线这个概念诞生于什么时候呢?高希表示,早在先秦,两千多年前的书籍中就反映出中轴线的概念,当时虽然不叫中轴线,但是有一本书叫《周礼·考工记》,里面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纵的街道有九条,横的街道也有九条,自然有最中间的一条,而这正是古代的中轴线。这之后有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比如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北京,就和现在的北京城差不多。

“跟历代都城相比较,汉代的长安城也很著名,它也有中轴线。”高希表示,当时的中轴线只是一条路,从都城的南门能够望到北门,中轴线上没有现在三大殿等著名建筑,道路两边宫殿建筑也不能对称。此外,唐朝的长安城也有一条路,路的北头是著名的宫殿,但宫殿又过于靠北。这之后,包括宋朝的汴梁,南宋的临安、杭州,中轴线都不理想。

《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插图。

高希说,北京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大都,但大都城的中轴线也比较复杂,现在学界还有争论。因此,只有到了明朝永乐年间的紫禁城,中轴线才正好在最中间,“紫禁城作为皇宫,在南北居中的位置,中轴线是在东西居中的位置,这样出来的核心地域就是大明紫禁城。”

李一慢说,他曾在孩子小的时候带他们走过中轴线,从永定门到前门,前门再到故宫,再出神武门到景山,再往回走。后来他将中轴线作成了一个线路,带孩子们做了许多有趣的活动。“中轴线是北京特别特别重要的标志。看看那些迷人的建筑,就能感受到古今是一脉相承的。”李一慢指出,中轴线里的“中”字,上下通就是“中”字,而“中”本身代表审美的基础,所以,中轴线不仅是建筑规划,还包含了审美,这一线路可以成为大家带领孩子直接可以感受的,文史地理都能做得到的事情。

《甲骨文学校:大明紫禁城》插图。

从这个角度来说,以趣味性、幻想性和知识性主导的《大明紫禁城》不仅大量介绍北京宫殿、城楼等建筑文化,还生动地介绍了明朝社会的生活细节,能够引导孩子在历史语境下了解古代文化,在阅读中自然生成对历史的兴趣和审美趣味。书中,三个小主人公早晨跟着皇太孙朱瞻基到十王府参加皇室斗蟋蟀大会,午间到皇城外,在此起彼伏的京味儿吆喝声中,吃着热卖的元宫秘制宫廷奶酪,逛起京城最繁华的朝前市。又在夜半无人之时,到天地坛用智能手表召唤哪吒、龙叔,探查紫禁城宫殿失火的真相,别出心裁地将古代日常和地道的京味儿文化结合,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体验明朝生活。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婷

校对丨陈狄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