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陕西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唐墓发掘简报

2021-07-31

陕西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唐墓发掘简报

铜川市考古研究所

摘要:2006年,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发掘了3座唐代墓葬,出土有三彩陶器、瓷器、铜镜、鎏金银钗、鎏金铜带具等随葬品。这三座墓排列有序,方向一致,应该是一个家族墓地。但从人骨特征来看,墓主无一例外,都是成年女性,这种以相同性别集中埋葬的现象比较少见,是研究唐代葬俗葬制的新资料。

关键词:铜川,唐代,墓葬

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位于铜川新区高家村南1000米处。2006年6月,该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墓葬,铜川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清理(图一)。其中3座唐墓(编号M1、M2、M4)墓葬结构完整,排列有序,方向一致(图二),出土物较丰富,是研究唐代丧葬习俗的新资料。现将三座墓葬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铜川新区西南变电站墓葬位置示意图

图二 西南变电站墓葬分布图

一、M1

(一)墓葬形制

M1为竖穴墓道土洞墓。墓葬总长4.8米,方向173°。

整体平面呈折背刀式。墓道平面呈梯形,南窄北宽,长2.44、宽0.7~0.96、残深3.1米,填土为五花土,较松软,未经穷打。墓门位于墓道北端,宽0.96、高1.03、进深0.13米。土坯封门,且一直延伸至墓室内部。墓室拱顶,平面近似梯形,南宽北窄。宽0.96~1.35、高1~1.02、进深 2.2米。

葬具为木棺,已朽,存有朽木痕和锈蚀的铁棺钉。平面呈梯形,盖为拱顶。大端朝北,残高 0.6~0.41米,通长1.83、宽 0.35~0.63米。棺盖大端平置“尚方”铭铜镜1件,镜面向上。棺内有一具人骨,头北向,人骨保存较差,仅存头骨及部分肢骨,但可知为一次葬,仰身直肢。头顶发现骨梳两把,鎏金银钗5支,头骨下有三彩陶枕,头右侧有铁尺、铁剪及瓷器。死者女性,约30岁(图三)。

图三 M1平面图

1.铜镜 2.白釉瓷盂 3.铜耳勺 4.铁尺 5.铁剪 6、10、11.开元通宝7.鎏金银钗(5件) 8.三彩枕 9.开元通宝(口含)12.铁器 13.彩绘塔式罐 14.骨质物 15.白釉器盖

(二)出土器物

M1出土器物共27件,有陶器、瓷器、铜器、银器、铁器、骨器、漆器及铜钱等。

1. 陶器 2 件。

三彩陶枕 1件。标本M1∶8,枕面、枕座均呈梯形,前低后高,枕面微凹,枕面后高处的正中处有一小圆孔。器表施绿、棕及白釉。绿釉及棕黄釉有流釉现象,白釉系点染。釉面有细小开片,枕底中间露胎,胎色白中泛黄,胎质较细。枕底长12.6~14.6、宽9.1、宽15.7~17.1、高7.4~9.5厘米(图四,1;封二,2)。

1.鎏金银钗(M1∶7)

2.三彩陶枕( M1∶8)

彩绘塔式罐 1件。标本M1∶13,泥质灰陶。由罐盖和罐身组成。罐口微撇,圆唇,束颈,溜肩,鼓腹,腹下部略折内收,平底。盖方唇,子口内敛,窄平沿,盖面隆起,竹节形钮。彩绘已脱落,残存白色地仗。罐口径9.5、底径8.5、高19厘米。盖径8.8、高7.3厘米。通高25.8厘米(图四,2)。

2. 瓷器 2 件。

白轴器盖 1件。标本M1∶15,圆唇,子口内敛,宽平沿,盖面隆起,顶部中间有圆形矮钮,钮尖凸起。盖面施透明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沿及钮上有积釉。积釉处有细小开片,胎色白,胎质坚硬致密。盖子口径5.4、面径9.4、通高3.8厘米(图四,3;图五)。

白釉三足盂 1件。标本M1∶2,圆唇,直口,圆腹,平底,外撇形三兽足。器施白釉,器内满釉,外壁施釉至足外侧,底及足内侧露胎。釉色白中泛青,有细小开片,胎色白,胎质坚硬致密。口径3.2、底径4.4、通高5.1厘米(图四,5;图六)。

3. 铜器 2 件。

铜镜 1件。标本M1∶1,圆形,圆钮,柿蒂纹钮座,座外两周方格。内区施八乳、博局及禽兽。中区由内至外共三圈。内圈为铭文“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遨游天下为国保”;中圈为短线;外圈为三角纹。外区一周卷草纹。窄缘。直径13.7、厚0.44厘米(封三,2)。

1.铜镜 (M2∶4)

2.铜镜 ( M1∶1)

铜耳勺 1件。标本M1∶3,一端为扁平形勺柄,另一端为勺形耳挖。体表光素。残长6.5厘米(图四,4)。

4. 金银器

5件。均为鎏金银钗(封二,1)。

鎏金凤纹银钗 3件。钗体扁平,尾部呈双股形。钗头鎏金,透雕两朵缠枝花,花头肥硕。花头上饰一只展翅高飞的凤鸟。标本M1∶7-1,残长34厘米。

鎏金鹦鹉纹银钗 2件。钗体扁平,尾部呈双股形。钗头鎏金,透雕两朵缠枝花,花头肥硕。花头上饰两只展翅高飞的鹦鹉。标本M1∶7-3,残长34厘米。

5. 铜钱

共8枚,均为开元通宝。圆形,方穿,内外有郭,外郭较窄,正面分书“开元通宝”,钱文直读,光背。标本M1∶9,直径2.4厘米(图四,6)。

图四 M1出土器物

1.三彩陶枕(M1∶8) 2.彩绘塔式罐(M1∶13) 3.白釉器盖(M1∶15)4.铜耳勺(M1∶3) 5.白釉三足盂(M1∶2) 6.“开元通宝”铜钱(M1∶9)

图五 白釉器盖(M1∶15)

图六 白釉三足盂(M1∶2)

6. 铁器

铁器 4件。分别为铁尺、铁剪、小铁条和铁片各1件。其中铁尺和铁剪正在修复中,资料随后刊出,此略。

7. 骨器

为骨梳2件和骨质柄状物1件。朽为碎末,无法提取。

8. 漆器

为漆盒。无法提取,仅余窄条状饰。

二、M2

(一)墓葬形制

M2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平面呈折背刀式,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残长6.4米,方向180°。

墓道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墓道南端有一台阶,台阶宽0.30米。墓道残长2.67、宽0.66~0.86、残深 0.50~2.70米。墓道底部坡度43°。墓道内填五花土,未经夯打。甬道位于墓道北端,平面呈长方形,宽0.66、高1.20、进深1.32米。甬道内未发现封门痕迹。墓室拱顶,底部平整。平面近似梯形,南窄北宽。长2.40、宽1.10~1.20、高1.20米。

葬具为木棺,已朽,仅余朽痕及锈蚀的铁棺钉。棺平面呈梯形,大端朝北。长1.96、宽0.37~0.60米。木棺朽木痕厚2厘米。棺内有人骨一具,头北向,仰身直肢,但左小臂上屈。人骨保存较好。死者女性,约40余岁(图七)。

图七 M2平面图

1.陶罐 2、3.铜钱 4.铜镜 5.银簪 6.铁剪 7、8.银镯 9.铁尺 10.漆盒 11.铜耳勺 12.玻璃棋子 13.银钦

(二)出土器物

M2出土器物21件。有陶器、铜器、银器、铁器、漆器及钱币。

1. 陶器 1 件。

陶罐 标本M2∶1,泥质灰陶。尖唇,侈口,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口径9.7、底径9.5、高22.5厘米(图八,6)。

图八

1.银镯(M2∶7) 2.银钗(M2∶13) 3.铜耳勺(M2∶11) 4.铲形银簪(M2∶5-1、3) 6.陶罐(M2∶1)

2.铜器 2件。

铜镜1件。标本M2∶4,圆形。圆钮,窄缘。钮上部正中为一六角攒尖顶的亭子。亭子两侧各植竹木一丛。亭下二人对坐宴饮,中间摆放酌具。镜钮下方为山林树木,树木间鹿、羊、猪等野兽奔跑。其间有人或执槊或执弓,在林间骑马射猎。直径29、厚0.5厘米(图九;封三,1)。

铜耳勺 1件。标本M2∶11,表面锈蚀严重。外表残存有包裹用的纸,一端为勺形,另一端扁平。体表光素无纹。长6.4厘米(图八,3)。

3. 银器

共8件,包括簪、钗及镯3类。

铲形银簪 4件。形制基本相同。簪头作扇形,单股扁长柄,素面。标本M2∶5-l,簪头弧面略平,头宽6.4、通长23、厚0.1厘米(图八,4)。标本M2∶5-3,簪头弧面较圆,尺寸同上(图八,5;图一〇)。

银钗 3件。形制相同。完整,表面局部锈蚀,呈U形,双股等长,断面呈圆形,体表光素。标本M2∶13,长21厘米(图八,2)。

银镯 一对2只。形如牛棬状,由扁银条弯曲成圆形,未封口。两端向外卷曲,外侧竹节形,内侧及上下面较平。标本M2∶7,直径6.6厘米(图八,1;图一一)。

图九 铜镜(M2∶4)

图一〇 铲形银簪(M2∶5)

图一一 银镯(M2∶7)

图一二 玻璃棋子(M2∶12)

4. 钱币

4枚。包括半两钱及开元通宝两类。

半两 1枚。标本M2∶2,圆形,方穿,无郭,正面篆书“半两”,光背。直径2.3、穿径0.9厘米。此钱应为西汉铸造(图一三,1)。

开元通宝 3枚。圆形,方穿,内外有郭,正面“开元通宝”。光背。标本M2∶3,直径2.3厘米(图一三,2)。

图一三 M2出土铜钱

1. 半两(M2∶2) 2. 开元通宝(M2∶3)

5. 铁器

有铁剪和铁尺各1件,均锈蚀严重,目前尚在修复中。

6. 漆器

已朽,未能采集。一套。从残迹可辨当分属3个个体。

7. 玻璃器

玻璃棋子 1枚。标本M2∶12。灰绿色透明玻璃质,局部风化,显现出蛤蜊光。扁圆形,上下平直,顶面略小于底,侧面略鼓。直径1.4、高0.3厘米(图一二)。

三、M4

(一)墓葬形制

M4为台阶式竖穴墓道土洞墓。平面近似折背刀式。由墓道、墓门和墓室三部分组成。残长4.75米,方向167°。

墓道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底略宽于口,残长2.28米。口宽0.76~1、底宽0.92~1、残深1.8米。墓道南部残存有3级台阶。由下至上依次宽为0.3、0.22、0.28米,高度依次为0.3、0.5、0.56米。墓道内填土为五花土,未经夯打。墓门位于墓道北端,拱顶,高1.16、宽0.82、底部进深0.1米。土坯封门宽0.5米,高度不详。封门一直延伸到墓室内。墓室拱顶,中间略高,底部较平,平面近似梯形,南宽北窄,长2.7、宽1.04~1.2、高 1.06~1.2米。

墓室有两副葬具,均系木棺。已朽,仅余朽木痕和铁棺钉。西侧为大棺,大端朝北,长1.95、宽0.3~0.6米。棺内有人骨一具,仰身直肢,女性。约40余岁,东侧为小棺,平面呈梯形,大端朝北、较高,小端较低。棺长0.8、宽0.14~0.26、残高0.14~0.2米。棺内有一具人骨,系迁葬,头北向,性别不详,是一约10余岁的小孩(图一四)。

图一四 M4平面图

1.铜镜 2.骨笄 3.骨梳 4.开元通宝(口含) 5.铜簪 6、8、15、16、19、21、22.开元通宝 7.铜带具 9、10.塔式罐11.陶罐 12.白瓷碟 13.白瓷碗(内有白釉水注) 14.白釉盏托 17.陶砚 18.白瓷罐 20.白釉水注 23.墨块

(二)出土器物

图一五 M4出土器物

1.彩绘塔式罐盖、底座(M4∶9) 2.白釉盏托(M4∶14) 3.白釉碗(M4∶13)4.白釉碟(M4∶12) 5.白釉小罐(M4∶18) 6、7.白釉水注(M4∶20、24)

M4共出土器物53件,有陶器、瓷器、铜器、骨器、铜钱及墨锭等。

1. 陶器

彩绘塔式罐 1件。标本M4∶9,罐身火候极低,破碎已不能修复。罐盖完整。窄平沿,盖面圆弧,竹节形高钮。底座束腰形中空腔,上小下大,已变形。彩绘脱落。盖面径10、高9厘米,座顶径8.5、底径13、座高6.3~6.7厘米(图—五,1)。

陶 砚 1件。标 本M4∶17,泥质,褐色陶。砚池略残,一足缺失,一足略残。可复原。陶砚呈椭圆形,砚面向砚池作斜坡式,下有四个兽蹄形足。砚池有残墨痕。砚长6.9、宽4.8、残高2.1厘米(图一六)。

2. 瓷器 6 件。

白釉碟 1件。标本M4∶12,圆唇,撇口,浅斜腹微弧,玉璧形圈足,足底略内斜。外墙跟斜削,外墙直;内墙外斜,足心略凸,腹足相接处平削一周。器内饰满釉,外施釉至足外墙,釉色白中泛青,有细小开片,玻璃质感强,胎色白,胎质坚硬。口径9.5、底径4.1、通高2.8厘米(图一五,4;图一七)。

白釉碗 1件。标本M4∶13,尖圆唇,口微敛,深腹微弧,腹足相接处刮削一周呈凹槽状,玉璧形圈足。足外斜,足底内斜削,足心略凸,器施透明白釉,内满釉,外至腹足相接处,局部流釉至足跟,足心施釉,釉面光洁细腻滋润。胎色白,胎质坚硬。口径10.6、底径6.2、通高6.7厘米(图一五,3;图一八)。

图一六 陶砚(M4∶17)

图一七 白釉碟(M4∶12)

图一八 白釉碗(M4∶13)

白釉小罐 1件。标本M4∶18,圆唇,撇口,圆肩,鼓腹,最大径偏上,腹下斜收,平底。肩部有两处粘接痕,腹下有一处粘接痕。器外施半釉,内施釉至口沿下。釉色白中泛青,积釉处有细小开片,胎色白,胎质坚硬。口径2、底径2、通高4厘米(图一五,5;图一九)。

白釉盏托 1件。标本M4∶14,口沿微残。葵口,尖圆唇,浅斜弧腹,腹下有折棱,托口低,外斜式圈足,足底内斜,足心微凸,内外施满釉,釉色白,玻璃质感强,釉面有细小开片,釉内有小气泡,足底足心露胎。胎色白,胎质坚硬致密。口径9.7、底径4.3、通高2.3厘米(图一五,2;图二〇)。

图一九 白釉小罐(M4∶18)

图二〇 白釉盏托(M4∶14)

图二三 铜镜(M4∶1)

图二四 墨块

图二一 白釉水注(M4∶24)

图二二 白釉水注(M4∶20)

图二五 铜带具(M4∶7)

白釉水注 2件。

标本M4∶24,圆唇,侈口,束颈,圆肩,鼓腹,最大径偏上,腹下斜收,饼形足,足外墙斜削,跟部斜削,足心内凹,肩上对称贴塑短流和条形鋬。鋬残,其余完整。器外施半釉,内施釉至颈,釉色白中泛青,局部流釉至足,胎色白,胎质坚硬。口径2.2、底径1.8、通高5.3厘米(图一五,7;图二一)。

标本M4∶20,口沿有粘结和磕损,腹有磕损。圆唇,侈口,束颈,圆肩,深腹,腹下斜收,腹足相接处斜削一周,饼形足,足外墙外斜,足跟部斜削,足心内凹,肩有柱状短流,与流对称处的肩颈处贴塑有双条形錾。器内施釉,外施釉至腹下,肩颈相接处有积釉。积釉泛青。腹有流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色白,胎质坚硬致密。口径3.7、底径3、通高9.3厘米(图一五,6;图二二)。

3. 铜器 3件。铜簪残。

铜镜 1件。标本M4∶1,表面锈蚀,方形倭角,圆钮,窄缘,素面。出土时镜钮孔内穿有织物。镜背有两块鱼状绿锈。边长14、厚0.4厘米(图二三)。

铜带具 1套。标本M4∶7,表面鎏金,残存皮革质带鞓。由带鐍、带銙及?尾组成。带鍤1件,圆首长方形,装有活环和扣针。带銙11件,方形4件,半圆形7件,下半部均有长方形或壸门形孔。?尾1件,圆首长方形。带鐍长8.66、宽5厘米,方形带銙长3.8、宽3,6厘米,半圆形带銙长3.5、宽2.8厘米,?尾长7.4、宽3.8厘米(图二五)。

4. 墨块1件。标本M4∶23,已残碎。顶端圆弧,底端较平。颜色乌黑,质较疏松,当为松烟墨(图二四)。

5. 铜钱42枚。有开元通宝及乾元重宝两类。

开元通宝 41枚。圆形方穿,内外有郭。正面书“开元通宝'直读。标本M4∶16,背月纹,其余者均光背。直径2.5厘米(图二六,1)。

图二六 M4出土铜钱

1. 开元通宝(M4∶16) 2. 乾元重宝(M4∶15)

乾元重宝1枚。标本M4∶15,圆形方穿,内外有郭,外郭较宽。正面书“乾元重宝'直读。光背。直径2.5厘米(图二六,2)。

6. 骨器2件。残损严重。

四、结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