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党史故事的吸引力、感染力
作者: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题材文艺创作出现了一个高潮。长期以来,这类题材的作品基本都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并按照年代顺序展开叙事。百年党史中的人物和事件大都已为人们熟知,所以作品刚开了个头,观众往往就能预测到结尾。久而久之,这类创作很容易陷入大众化、平庸化、套路化、一般化的尴尬,对读者和观众的吸引力也会下降。
历史就摆在那儿,能不能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新的发现,这需要水平,需要眼光,需要智慧,需要才气。最近播出的电视剧《百炼成钢》让人眼前一亮,看到了很多“不一样”:它摆脱了过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编年体式的结构,采用“歌以咏志”的方式把党的百年历史浓缩在45集的篇幅中,并将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融入剧情,完整解码了党的精神谱系。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文艺创作需要一点艺术野心和开拓精神。
《百炼成钢》在剧本创作阶段经历了多次失败。刚开始,编剧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一家三代人从1921年到2021年的经历,讲到最后显得平淡无奇、软弱无力,结果被推翻了。如何既展现百年党史又实现艺术创新?此后,主创团队经过几次“尝试—推翻—再尝试”,最后选定了组歌版块式的全新结构——用《国际歌》《七律·长征》《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串联起党史上的八个重要时期,即南湖建党、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脱贫攻坚等历史时期,连贯性地展现了党的百年历史。剧中经常响起的标志性歌曲既是每个板块的篇名,又是烘托剧情、勾起观众回忆情绪的手段。
这样的尝试充满了失败的风险。第一,我们的党史题材从来没有这样表现过,建党百年主题电视剧从来没有这样拍摄过,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没有这样表达过。以前,党史题材影视剧或以一个人为中心,或以一个事件为中心,或以一个历史阶段为中心,我们已经这样写了几十年,积累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成功经验。抛弃现成的模式另起炉灶,从积极的角度讲是创新,从消极的角度讲也可以说是冒险。第二,一般题材的文艺作品创新的手段和空间是无限的,但党史题材特有的规定性、主题性、严肃性,对创新有一定的“制约”。因此,这增加了在尊重“制约”的同时找到创新表达方式的难度。可喜的是,《百炼成钢》巧妙地找到了平衡点,完成了一次充满艺术野心的创新和充满失败风险的冒险。
艺术创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艺术家的工作应该是给思维打开“天窗”,让其在自由的天空尽情驰骋翱翔。从这个意义上讲,冒险应该是艺术创作的常态。如果总是重复过去、复制过去,那就算不上创作,而只能称为“机械化生产”。
冒险一方面孕育着创新的萌芽,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失败的可能。要想在冒险中取得创新的成功,不仅需要敢想敢试的胆魄,还需要如履薄冰的谨慎。再次回到党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百炼成钢》的青春化表达、抒情性风格、综艺化手段是党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一次创新,一些创作者也开始借鉴它的经验。我们要鼓励这种创新的精神和势头,但也要警惕流于浮浅或耽于过度时尚化的形式。传统党史题材影视作品,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虽然存在着形式固定化、表达手段单一化等问题,但其形成的宏大叙事、史诗手法、纪实风格等成功经验仍然值得学习借鉴,它们尊重历史、忠于史实的态度更值得继承。
总之,面对口味多样化、审美多元化的年轻观众,每部党史题材文艺作品都应力求与众不同,这种跟别人的不同就是创新。但这种创新又不能是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是为赶时髦而创新,而是要用新的手段把党史题材中蕴含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挖掘出来,呈现给年轻观众,增强党史故事对他们的吸引力、感染力。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1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