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马大人胡同34号住过的外交官和历史学家

2021-07-29

马大人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四北大街,是明清、民国时的旧称,因明朝在这里居住过一个叫马定的大人,而有此称呼;到新中国成立,这条胡同更名为育群胡同。与北京城许多深宅大院都有名人出入一样,旧称的马大人胡同34号(现分为育群胡同14号、育群胡同18号、钱粮胡同15号),在晚清、民国也一度有不少名人居住。

“槐楼”的创建者陈懋鼎

育群胡同16号曾名为“马大人胡同34号”。明清时何人居住,不详,但它在1911年,也即是辛亥革命那年,它迎来了一个新主人,他就是做过清朝驻英大使参赞,将大仲马的名著《基督山伯爵》第一个翻成中文的外交官、诗人、学者陈懋鼎。陈懋鼎,福建闽侯人,因其于1889年考中福建全省“会试”第一名,而与郑孝胥、林旭并称“福建三解元”。第二年,他又和父亲、叔公三人一同进京赶考,同时得中进士,他们“兄弟叔侄父子同榜进士”的事迹,在当地一直传为美谈。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霸,同时,他还是一位“同光体”派后劲诗人;由于他始终在清末民初政坛上担任要职,历经许多重大事件,并在诗中多有反映,因此,当时人们就评价他的诗“有直笔,有隐衷,不愧一代诗史”。陈懋鼎还有另外一层身份,他的大伯父,即是被称为“末代帝师”的溥仪老师陈宝琛。34号院总共有七十多间房,是一片很大宅邸。陈懋鼎购置过来后,把它分成东院、北院、中院、后院,又将中院原有的正房拆掉,命人在原地仿效西方建筑风格,盖起一栋拱券形门窗、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铺设下水管和自来水管,配备上厕所、浴室、厨房,还在楼里装了一部电话,这在京城都属于第一批。陈懋鼎又在小楼南侧种下一株槐树,每值春夏之交,打开窗户,满屋子能闻到槐树花香,能看到盛开的嫩白色槐树花。故此,陈懋鼎把居住的地方取名“槐楼”,他后来出版的诗集也叫《槐楼诗钞》。

陈懋鼎和槐楼

他的两个儿子不幸英年早逝,只留下大儿媳和两个女儿,陈懋鼎去世后,他的后代于1946年对马大人胡同34号重新进行了分割。其中,儿媳何端宜分得北院和中院,门牌改为“马大人胡同甲34号”(即今育群胡同18号),大女儿陈绚分得东院,门牌是“马大人胡同乙34号”(即今育群胡同14号),小女儿陈缇分得后院,门牌即今钱粮胡同15号,遂形成现有格局。

“一代才女”陈懋恒

陈懋恒,是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顾颉刚最得意的女弟子,她民国时完成的论文《明代倭寇考略》,被专家誉为“是这一领域最好的一部书”。新中国成立后,陈懋恒根据恩师意愿,撰写的《中国上古史演义》,更是被作为全国中专学校学生的必读书目,成为文化界现象级作品。

陈懋恒是陈懋鼎同父异母妹妹,兄长在三十一岁时才得到妹妹,因而对她格外宠爱和关照。陈懋恒自小生长在福州,二十八岁考上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她与本校原学生会主席赵泉澄结成伉俪,选择离北京图书馆不远的扁担胡同租住,后又移居小石作胡同9号。“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他们所住的位置成为日军驻防地,迫不得已,夫妻俩只好将包括抗倭珍贵史料等书籍,付之一炬,搬到马大人胡同兄长住处。在“槐楼”居住的三年里,陈懋恒除了与兄长经常作诗唱和外,就是帮助陈懋鼎将其创作了一生的两千多首诗词,按编年整理成册,为以后诗集的出版做出极大贡献。还有,就是她将兄长未曾译完的《基督山伯爵》翻译完成,后来以《岛雄记》之中文名,在上海自己创办的《世说月刊》杂志上登出,与世人见面。

陈懋恒的丈夫赵泉澄,也是一位历史学家,曾受蔡元培院长之邀,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但日本人入侵北平,研究院南迁,赵泉澄失去了工作,不得已他前往上海寻求工作。工作之余,他完成出版了代表作《清代地理沿革表》,以后也是几次再版,影响巨大而深远。

赵泉澄与陈懋恒结婚不久,生育有一个儿子,叫赵之华,搬来“槐楼”居住时刚一岁多,因为经常患病在陈懋恒怀里哭闹,陈懋鼎还专门写有一首诗以记此事。可让他们都不曾预料的是,二十年以后,这个总爱哭闹不停的男娃,竟成为国家围棋队一名顶尖高手。

陈懋恒与怀抱中的赵之华

历史学家姚从吾

姚从吾,河南襄城人,追溯他的学生时代,同样走的是学霸式的成才之路。他先是在河南上的中小学,后考进北京中华大学预科班,一年后正式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与傅斯年、罗家伦、毛子水是同学,“一时俊彦群集,互相砥砺,颇收切磋琢磨之益”。1920年秋,他又以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大学研究院深造,拜胡适为师;两年后,被派至德国柏林大学留学,这一去就是十二年。1934年,姚从吾一回国,就受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从此一辈子专注于研究学问和教学。姚从吾平生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正像他妻子陈绚所说:“书是他的命,谁爱书就能做他的知己,他的钱就是书。”

姚从吾与陈绚是于1936年8月,经国学大师吴宓介绍认识的,四个月后,他们在欧美同学会举行了隆重婚礼,证婚人是胡适,介绍人是吴宓和顾颉刚,主婚人是后来被誉为经济界“一代宗师”的陈岱孙。陈绚,即是陈懋鼎大女儿,曾就读燕京大学哲学系,是当时活跃于北平高校之间的名媛,姚从吾与她结婚后,就搬到马大人胡同34号陈宅的东院居住。

陈绚与姚从吾

从1936年12月到1937年8月,这段时间,东院成了北大师生来往最频繁的场所。据王德毅编写的《姚从吾先生年谱》记载,有一次,为给学生们指点论文,姚从吾特意把大四学生吴相湘、助教邓广铭、梁茂修,历史系教授傅斯年等六人,请到寓所面谈,还让妻子跑到东交民巷,专门买来“法国面包房烤制的蛋糕招待”,可知其爱护、培养学生用情之深。“卢沟桥事变”后,姚从吾跟随西南联大远赴昆明,直到1946年6月,他与陈绚二人才重返北平。姚从吾在自己寓所没居住多久,就被聘任为河南大学校长,于1946年11月又一次离开北平。后来,他与妻子和两个孩子一起去往台湾,担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长达二十一年,期间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培养出最有名的学生,非恃才傲物、天才横溢的李敖莫属。

马大人胡同乙34号曾托付给姚从吾的好友毛子水打理。毛子水,与姚从吾一同留学德国,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后出任北大图书馆馆长,被称作“‘五四’以后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于1949年携带妻子去往台湾。北平和平解放后,这座宅院便被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育群胡同14号”。

毛子水和孩子在陈宅

方志学家朱士嘉

朱士嘉,是我国著名方志学家,燕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曾拜邓之诚教授为师,毕业后,留在本校图书馆担任中文编目部主任。在燕大图书馆工作期间,他出版的《中国地方志综录》一书,成功引起太平洋彼岸美国人的关注。1939年,朱士嘉受邀离开国内的妻子儿女四人,只身赴美,在美国攻读博士、又到美国档案馆工作十一年,这期间,他通过多年的积累研究,编写出《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地方志目录》,可以说凭借此书,他一举奠定中国地方史志创始人的位置。1981年,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两年后,朱士嘉被推选为协会副主席,享誉终身。在家庭方面,现在人们只知,他与一位叫张韵兰的女士结成一对幸福伉俪;不晓得的是,朱士嘉在此之前,还有过一段婚姻。

朱士嘉毕业照

朱士嘉的前妻叫陈缇,是马大人胡同34号主人陈懋鼎的小女儿,能诗善画,活泼漂亮,毕业于培养了很多大画家的北华专科学校,在上学期间,就结识了在燕大担任历史系讲师的朱士嘉。他们先是在地安门纳福胡同租了一处民宅,同居共处。不久,陈缇怀孕,一对情侣只得于1934年匆匆完婚,这一年朱士嘉二十九岁,陈缇刚满二十二岁。后来,又有两个孩子先后降临,让小两口感受到巨大经济压力,没办法,陈缇只得重新投奔其父陈懋鼎,至此,朱士嘉与陈缇从1936年到1939年,就一直居住在马大人胡同34号后院,直到朱士嘉前往美国留学和工作。

1950年,朱士嘉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再次回到马大人胡同,发现这里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陈缇和朱士嘉生的三个孩子,长大后都很有出息,其中长子朱祖威因酷爱邮票,成为一名著名集邮家,曾担任全国集邮协会理事,北京市集邮协会副会长。(本版照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赵至先生提供,责编 李峥嵘)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