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千里访古运》连载(十二):武术之乡沧州

Image 2021-07-29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长卷是在费孝通、胡洁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泽民等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本期来到武术之乡沧州。

(《古运回望图》沧州段)

铸如此大的一尊铁狮子,花去了沧州百姓们多少人力和物力,不弱智的人都可想而知;然而,这尊凝聚了无数百姓美好愿望的铁狮子,却只有一次次辜负着善良纯朴民众的希望,因为水不是“怪”,铁狮子也不是“神”!历史上的沧州依然多水患,依然是十年九淹,处处多荒蛮、少人烟!每次洪荒之后,挺立于野的,只有铁狮子孤独的身影……

逃荒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古代的中国人是恋根的。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沧州老百姓,在每一次洪水之后,总是艰难地从水里爬起来,抹干了眼泪,倔强地开始了又一次再生,靠着勤劳的双手,靠着吃苦耐劳的本性,重建家园。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荒凉的沧州人也要活!贫薄的土地,仅可栖身的茅舍,荒凉逼迫他们吃“力气”——练就一身武艺,给人当保剽挣饭钱去!所以在历史上,苏州出的文状元最多,沧州出的武六元最多!如果说苏州,是江南的诗词坊;那么,沧州则是北国的演武厅。

(《古运回望图》沧州武术之乡场景)

历史上的沧州,在那种荒凉的极恶习劣的生存环境里,当地人本能地想到了强身健体。另外,宋代以来,沧州多为犯人发配之地,犯人中难象常有林冲之类的武林高手,也难免会有鲁智深之类的欲救林冲的绿林好汉,也难免会有小青年崇尚鲁智深之类的好汉而拜其为师……沧州因“发配地”而聚来许多武艺高强之人,武艺高强之人可能又会出于种种目的收许多徒弟,偏偏很多沧州人又需要学武艺术,如此良性一循环,沧州便武风腾蔚。正可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尚武精神在这片粗砺荒凉的土地上根深叶茂。由此,虽然沧州地瘠民贫,产不出财富,却盛产舞枪弄棒的壮汉!穷则习武,这是沧州人世代相传的生活信条。而膏腴脂丰的地方呢,人们因为有吃有喝,谁还愿受皮肉之苦啊?所以,富足湿润的江南,只能出产弱柳扶风、风流俊朗的小白脸。

沧州人习武,一是为自卫;二则为谋生。有了一点身手,人们便不再愿意忍饥挨饿和安守贫困。品德不好的人,入林为盗,沿途或入户抢劫;品德正的人,则入镖行,去当镖师。镖行树大根深,不便受雇赤商旅服务,还为朝庭和官府运送皇杠饷银等。行有行规,喊镖号便是走镖的行规之一,这是堂堂正正亮自家旗号的意思,当然,也有威慑匪盗的意味儿。镖行喊镖号不是乱喊,而是有规矩的,该喊时必须喊,不该喊时,决不能喊!比如,每逢走镖到省会城市或镖局所在地时,是不得喊镖号的!至于原因嘛,大概是——进入省会城市,那也是进大地儿啦,大呼小叫地喊镖号,若惊了哪位大人的官轿或马匹,可就吃不了兜着啦!再者,省会城市,多的是绿林高手,冲他们瞎嚷嚷,那可有点“班门弄斧”之嫌,更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表现,这不明着招劫嘛!特别是到了镖局所在地,更没有喊的必要啦,喊嘛,自家门口瞎吵吵,谁不认识谁啊!不但如此,过省会城市和镖局所在地时,镖师还要下船或下马步行,待过了这座码头才可以重新登舟上马。但镖得里也有个不是规矩的规矩,即是:不管哪儿来的走镖的,途经沧州这个地方时,都不得喊镖号!是因为出于对这块尚武圣地的崇拜?还是对此地班门的惧怕?不得而知。江湖上的事,有时江得湖得只会让非江湖人糊涂!

(沧州人民公园—《古运回望图》采风图片)

古时站在运河边上,最常见的一种景观是:南来北往的客船上下来一帮武士打扮的人。为首的是步履骄健、气宇轩昂的镖头。身边是一拨普通的镖员。他们神态严肃,一脸谦恭地走进沧州。而他们街头所见,要么是门户威胁严的什么习武堂或厅,也有的在当街的大树下练武。有三四十的青壮年,有白发老者,更有十几岁的孩童。或舞枪,或弄棒,或打拳,或射箭,或对打,或散打,一个个身影矫键,出手不凡。那些外地来的走镖人,只是静穆地穿过沧州,到城的另一端重新上船开拔。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