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颂》:献礼建党百年的史诗巨制
漆壁画《长城颂》局部
巍巍长城,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
绵延峻岭,是祖国大地的红色江山。
长城,是画卷,是音诗,
是中华的颂歌,是民族的脊梁。
长城,是怀念,是感恩,
是先烈的铁骨,是后辈的深情。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大型艺术漆壁画《长城颂》创作团队在作品完成后,动情写给党的百年华诞的献词。随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向公众开放,越来越多走进党史馆参观的人为之感动。对于每一个参观者,《长城颂》留下的震撼的画面记忆与参观展览后党的百年伟大征程所带来的精神感召完全融为一体。正如这首献词所言,长城以丰满的精神内涵成为嵌入人们记忆的永恒符号。
漆壁画《长城颂》创作现场
主题创作的诗性表达
高15米、宽40米的巨型艺术漆壁画《长城颂》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程向军领衔、经过一年精心创作完成。作品总面积600平方米,是漆画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大体量作品,作品由100块2米乘3米的铝蜂窝板组成,寓意庆祝建党100周年。
程向军介绍,作为专门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序厅创作的大型艺术作品,《长城颂》必须包含着丰富的精神意涵,因此它既不是写实的创作,也不能只是一件装饰性的壁画,而是以长城为主题的意象性的艺术创作和诗性表达。
漆壁画采用中国绘画鸟瞰式构图,表现了气势磅礴的长城意象。整幅壁画以抒情性、象征性的手法呈现,画面分成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近景以古松及明长城烽火台、山石造型构成,中、远景以绵延不断的群山构成,以表现长城东方巨龙般越群山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的雄姿。山中溪水汇聚河流寓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画面以红色为基调表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创业艰苦历程和所打下的红色江山千秋永驻。画面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气势恢弘,长城像一条东方的巨龙横卧山河。
著名漆画艺术家乔十光认为,漆壁画《长城颂》意境开朗深远、气势宏伟、色彩明快。红色调符合画面的主题表现,构图利用云气留白,使画面爽朗。黑、白、红是画面的主色调,凸显了漆画艺术的特点。
著名漆画艺术家陈立德也认为,《长城颂》画面表现很有张力,节奏强烈、明快。层次感很强,被朝霞染红的长城和群山凝重雄伟,很有震撼力。暖红色的基调既有吉祥的意味,又有典雅庄重的气质。同时,作品运用漆画媒材和技法来创作,漆画本体语言得到了充分表达,且能够以非常稳定的一种永固性材料使得壁画具有永久性展示的可能。“因此,整个作品很有说服力地表现了民族魂——万里长城千秋永固的主题。”他说。
《长城颂》
艺科融合的生动实践
除了精神主题的表达十分充分,在乔十光看来,这件作品对于漆画艺术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长城颂》壁画胎板使用新材料,突破了传统漆板材料的制约,运用铝粉罩漆研磨的传统技法,强化了漆画的绘画表现。作为目前国内外最大的一幅磨漆画,对国内未来的漆画创作很重要,具有深远的影响。”乔十光说。
时间紧、任务重,实际上,完成这件漆画巨制对于程向军的艺术团队来说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而除了艺术本身,作为一件史无前例的巨型漆壁画作品,其最终还是要悬挂于建筑墙壁之上与公众见面,如何匹配党史馆序厅的环境需求,如何让创作方案充分体现时代性和艺术性,绘制及安装方案可行、可靠,还需要科技的有力支撑。
清华大学有着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传统优势,在这次创作中,这一优势得到了发挥。“我们的画稿不但从漆的特性出发去考虑画面效果,而且考虑到了从工程安装,到后期画面光泽效果、整体画面感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借助和发挥了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程向军说。
在党史馆序厅空间中,漆画能表现出怎样的艺术效果?这是程向军从画稿构思之初就一直思考的问题。长方形序厅的空间布局进深较短、室内净高约25米的墙壁、壁画正面面对的玻璃幕墙和西晒、反光问题等都成为制约因素。而壁画的安装问题也必须在创作之初就考虑充分。“这么大的墙面,如果按照传统漆画板的方式去安装,画面肯定有误差而且是不平整的。整幅壁画需要嵌入式安装,确保无外框收边并严格保证预留画板与框间隔3厘米,因此在制作时画板大小如果稍有误差,安装就会出现问题。这就需要创新方式,经过认真仔细的计算、推敲,得出了精确的数据后,我们确定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铝蜂窝板制壁画底板去进行创作,同时决定把画板分割成100块,6平方米为一块,以此形式纪念党的百年华诞。”程向军透露,为了确保工艺上万无一失,清华美院还为此专门召集漆画专家、文保专家组成的专家论证会,以排除工程上的各种风险。
据了解,这次创作的漆壁画采用传统漆画技法原理,通过在铝箔粉上刻线来控制整个画面造型,运用多层罩染透明漆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虽然这幅漆画作品的胎板没有裱布,但漆铝板不存在脱落的隐患。在清华大学技术支持的基础上,主创团队前期做了大量涂料的抗氧化实验、碰撞实验以及破坏性的实验。如对铝板进行了风吹、日晒、雨淋、高温、收缩膨胀等各种测试,同时还采取了原始的方法,先把板面打毛,经检测人员用放大镜检测横竖都非常均匀,确保胎板表面的附着力牢固,漆层不会起皮、脱落。绘制工艺过程精益求精,漆画进行特殊研磨及抛光处理,局部用砂纸轻轻打磨、蜡沁到画面上,以使画面不粘灰尘。
《长城颂》漆壁画组装现场
时代审美的艺术担当
为了创作好《长城颂》,程向军多次登长城采风,为充分呈现万里长城的沧桑厚重、宏大雄伟的磅礴气势,画稿经过20多次修改后才确定最终版本。“这个项目不同于一般项目,它不是个人的艺术行为,而是国家级工程,涉及项目的各个举措都要进行仔细论证。因此我们感到这是一次既艰巨又光荣的任务,大家都尽全力去创作这件壁画。”回忆起创作过程,程向军颇为感慨。创作完成后,一位团队成员对他说:“感觉像读了一次研究生,现在毕业了,收获非常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说:“程向军教授是中国当代漆画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长城颂》充分展示了其精湛的漆画技艺与高超的艺术水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吕品田认为,《长城颂》采用最具中华文化特质和中华文明风采的大漆材料和髹饰工艺,综合运用写实和写意表现手法,以黄钟大吕般的造型艺术语言描绘与群山长河、旭日松柏、霞光寥廓交融的巍巍长城,境象磅礴壮丽,情态气吞寰宇,堪称咏志中华民族精神的鸿篇巨制。作品避免了庙堂之作容易出现的刻板或僵滞,高度艺术化地表达了当代中国直面世界、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金华也认为,《长城颂》的创作和实施开创了漆画进入当代国家重大题材艺术创作的先例,为漆画这一画种承担重大主题性创作、弘扬主旋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国美术的精品工程和国家级的重大题材示范工程做出了重要探索。
清华美院有着自身优秀的传承脉络,在以美术服务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完成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很多都已融入中国历史的印记。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不论是文学还是音乐、美术等,都需要创作者不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主动融入社会发展、肩负社会责任,站在国家和时代的角度去思考艺术问题,创作能够展现国家艺术形象和体现时代审美精神的作品。或许这也正是大型漆壁画《长城颂》带给我们的启示。
程向军正在创作《长城颂》
绘制团队每天十余小时工作,以刀代笔手工刻线
程向军在长城写生
程向军在创作
《长城颂》创作团队在创作中
《长城颂》
(《长城颂》创作团队供图)
责编: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