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杜尚真迹来了!多幅罕见作品首登上海,就在黄浦江畔
1907年,巴勃罗·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在法国创立了立体派风格,静物创作成为两位大师钟爱的绘画主题。毕加索于1925年创作了油画《含古代头像的静物》,布拉克则在1919年创作了《吉他与水果盘》。一个世纪后,这两幅立体派风格的不朽之作,首次来到黄浦江畔,接受上海观众近距离的观赏与凝视。
7月28日,位于徐汇滨江的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的第二个常设大展“万物的声音”将正式登场。这是西岸美术馆自2019年开馆后,与蓬皮杜中心合作的“时间”“万物”“空间”三部曲的第二个大展,来自蓬皮杜中心的160余件馆藏力作大部分均首次在沪展出,带领观众以“物”为媒,触碰20世纪以来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
溯源现当代艺术发展流变
“万物的声音”共分18个展览章节,溯源现当代主义史的发展流变,带领观众深入了解20世纪初至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先锋运动的腹地。展出作品涵盖立体主义先驱、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先锋人物以及当代观念艺术的前卫代表,乔治·布拉克、巴勃罗·毕加索、费尔南·莱热、马塞尔·杜尚、曼·雷、让·丁格利、塔蒂亚娜·特罗维、梁慧圭等艺术大师和现代知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均按照时间顺序铺陈于展厅空间。
展览导览穆青介绍,多元、罕见、连贯性和相关性,是此次常设展的四大亮点。在表现形式上,“万物的声音”呈现了来自画家、作家、雕塑家、导演、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等不同领域艺术家们依托丰富媒介所创作的作品,展现艺术品和艺术流派的多元性。
勒·柯布西耶 《静物》,1922年。
曼·雷 《坚不可摧之物》,1923 ,1959年。 供图:均为西岸美术馆
勒内·马格里特《双重秘密》,1927年。 舒抒 摄
本次常设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呈现了属于先锋艺术家们的世界,以杜尚创造的“现成品艺术”为代表,让前来观展的人们感知艺术家如何用创意推翻一切“旧程式”。展览后半部分则透过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和激浪派运动的艺术家视野,展现消费主义盛行下,“物品”在艺术中扮演的角色。
作为展览最重磅的组成部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两大对世界艺术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流派,都发轫和成长于百年前的今天。“万物的声音”前所未有地集结了两大流派的领军人物作品。
巴勃罗·毕加索 《含古代头像的静物》,1925年。 供图:西岸美术馆
1916年,达达主义运动在苏黎世以诗人特里斯坦·查拉为中心被正式发起。 从巴黎到纽约,马塞尔·杜尚用“现成品”在一战初期发起了一场艺术革命,剥离日常生活用品原本的使用功能,仅凭艺术家的决定就使普通的“现成品”跻身艺术品行列,颠覆了千百年来艺术品都必须经由艺术家创作的概念。而后,杜尚的朋友曼·雷和这一流派的艺术家们,通过对物件赋予新的角色、名称和使用功能,继续探索了由杜尚开创的这条艺术道路。
在西岸美术馆首个常设展“时间的形态”中,蓬皮杜中心曾选取杜尚于1913年创造的首件“现成品”艺术《自行车轮》来到上海展出。此次常设展“万物的声音”中,观众将看到杜尚于1917年创作的另一件“现成品”艺术代表作《帽架》,进一步理解杜尚从日常消费品的角度对艺术价值和艺术姿态提出的质疑。
马塞尔·杜尚 《帽架》,1917, 1964年。
马丁·帕尔 《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2004年。 供图:均为西岸美术馆
超现实主义的发轫与达达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1924年,诗人安德烈·布勒东在巴黎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阐明了这一新艺术运动的基本理念,并在此后数十年间影响了大批艺术家。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通过将物品灵活组合、创造和使用,使物品具象、精确地展示出“超自然的彼岸世界”。时至今日,超现实主义天马行空的创作,仍旧让今天的观众感到玄奥和神秘。
常设展模式为观众打开新视角
开馆不到3个月就遇到新冠疫情,西岸美术馆在去年3月恢复日常运营后,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中迎来了 80 万人次的观展人群。其中,常设展“时间的形态”累计参观人次达45万。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可以轻松搜索到艺术爱好者和普通观众的评价。“十年前第一次被巴黎蓬皮杜中心的前卫所震撼,现在来到西岸重温这份前卫,在‘魔都’的背景下更彰显上海特色。”一位来自大众点评的网友这样评价。
贝尔纳·布菲《内饰》,1950年。 舒抒 摄
今夏,上海的艺术展览市场尤为火爆。浦东美术馆7月8日开馆后,预约量迅速排至近1个月后,其与英国泰特美术馆的合作尤为吸睛。而在更早之前,一江之隔的西岸美术馆就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历经4年的磨合探索,2019年开馆后首次在国内推出展陈合作“常设展”的形式。在每一个长达一年半的展览周期内,全面系统性梳理20世纪以来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
注重脉络梳理,从而引导公众对世界艺术的某一阶段,乃至世界历史的某一周期产生兴趣,进而深入了解,是“常设展”这一形式诞生的一大初衷。此外,“常设展”还包含了深入、可持续的国际艺术合作,为国内美术馆推出深度、连贯的公共教育内容提供了重要基石。
费尔南·莱热《手和帽子的构成》,1927年。 舒抒 摄
以“万物的声音”为例,展厅中由费尔南·莱热创作于1927年的《手和帽子的构成》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这幅大尺幅油画是“纯粹主义”的代表作,该流派缘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阿梅德·奥占芳和勒·柯布西耶在1918年-1925年间创立。纯粹主义反对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过度解构装饰,目标是将具象物品和几何元素糅合进无装饰、标准化的日常事物之中,同时表露出对古希腊罗马艺术和现代工业设计的赞美。
1924年-1927年,莱热绘制了一系列气势恢宏的静物画,把各种常见物体以孤立和特写的形式画在大画幅上。在《手和帽子的构成》中,莱热把帽子、酒瓶、扑克牌等最普通的元素与当时巴黎知名女演员“蒙帕纳斯的吉吉”的轮廓结合,不成比例地拼贴在一起,使画中内容都仿佛游走在电影胶片之上,暗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画面底部有一个手拿圆顶礼帽的“人物形象”,这是莱热向大师查理·卓别林的一次致敬,后者将他吸引到了电影的世界。
盖伊·奥伦蒂 《巡回桌》,1993年。 舒抒 摄
此次常设展也是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馆长贝尔纳·布利斯特恩卸任前的收官之作。他与联合策展人帕梅拉·施蒂希特采用法国诗人弗朗西斯·蓬热于1942年发表的诗集《采取事物的立场》的英文译名“万物的声音(The Voice of Things)”作为展览标题。这位法国诗人细腻又饱含诗意地描绘了寻常事物,引导观众开启对“物”的全新视角和体验。
展览期间,西岸美术馆还将继续关注青少年群体的人文素养培育,通过馆校合作、学术讲座、“肢体表演”和工作坊等形式,让公众多角参与艺术的发生与实践,使西岸美术馆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度高、富有温度的跨学科文化中心和市民眼中理想的“第三空间”。
展览信息:
“万物的声音”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
策展:贝尔纳·布利斯特恩与帕梅拉·施蒂希特
展期:2021年7月28日 – 2023年2月5日
时间:10:00 -17:00(16:00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
地点:西岸美术馆 展厅1 & 2(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
门票: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