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王一舸丨转行画画的两位医生

Image 2021-07-26

转行画画的两位医生

文丨王一舸

北宋中期,长安市中有一位卖药的郎中,叫做许道宁。相传,他每看到长相奇怪的人,就会“戏写其貌于酒肆”“识者皆笑”。相信要他画自己或者别的人物,那会相当精彩。虽然他留传下的作品都是山水画。

他还利用自己的职业身份,将画附送给买药的人以作宣传。这在当时是很“出位”的“艺术营销手段”。据文献记载,他是临摹李成绘画的好手。我们可以通过《小寒林图》和《读碑窠石图》直观感受李成的风格。流传下来的李成作品大多为托名,以至于很早的时候,就有人怀疑到底有没有这个人。但他和他著名的“李成寒林”,那种萧飒枯寒孤独苍冷而又强调层次感,复杂写实的风格,却是北宋社会广受欢迎,影响甚巨的。

《读碑窠石图》 (传)李成

许道宁就是追慕李成风格的重要画家。就像能够抓住人的神态一样,他是善于“摹仿”的画手。文献中对他有相关评价。现在看来,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社会渐渐承认了他的绘画。且今天的我们都能了解到这么一位画家。

当然,他的晚期作品有自己的风貌。《关山密雪图》有类似郭熙绘画的动荡感,同时带有荒寒寥落的气息,不似郭熙那样热闹。另一代表作《渔父图》,许道宁更加注重荒寒气质的主观表达。不似李成等前辈的绘画那么注重物象的客观真实,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绘画内部逻辑转变,但想到他当初就能抓住人的面貌特征,戏谑作画,这种“传神”的能力,也算是一以贯之吧。

《关山密雪图》与《雪溪渔父图》 许道宁

由上可见,我们不知道许道宁作为一位医学工作者有没有抱负和野心。这位转行艺术家为得到人们对他绘画的承认,倒可谓苦心经营。首先,他通过原职业,以买药白赠画的方式,利用人们占小便宜的欲望,砸前期投入,做广告,扩大影响。而且,他不忌惮人们说他摹仿,知道取舍进退,甘心抛弃原创者的定位,只要在摹仿这个山头儿站得住脚,得到承认。经过这些稳扎稳打的过程,最后他才表现出自己的特性,并最终取得突破。

虽然看似“心机”又艰苦,但细分起来,可能压力就分散了。比如他附赠白送的画可能是画得比较快,不费劲的那种。关于临摹,中国古代绘画传统对仿效临摹的态度是极宽容的,到“四王”时期甚至成了王道。许道宁也很可能就是真诚的喜爱李成的风格,像临法帖的书法学习者那样找到契合自己心性的一位前代大师,以共情的心理来仿效。大家应该都有体会,做自己喜欢的事经常容易“事半功倍”,且易深入。这可能也是许道宁的“自适之道”吧。而到底是临摹还是渐渐发现“自己”,对一位艺术家来说,可能也都是顺水推舟,因方就圆的事。

但整体观之,他的“艺术生涯”还是显得比较间接复杂。也正由于他一步步稳稳地“靠近目标”,才最终在极强调画能、画工、作品写实和复杂性的北宋画坛站住脚,有了自己的位置。

另一位医生转画画的,是元明之交时的王履。和许道宁不一样,王履在医学和绘画上都有要求。他是当时的名医,著有医学专著,现存者为《医经溯洄集》。他曾访医于关中。也就是因这段经历,他的绘画变得不同。

王履最著名者,为《华山图》他曾有云:“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基本的绘画主张。那就是写生,画现实中的风景。唐代画家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得心源”,属于玄学,说说的。向身外师习万物造化,却是直接可以操作的事情。而王履更将“心”降为学生,它跟视觉学习“心师目”,视觉又要向外面的客观事物学习。他所学习的,就是他看到的华山——“目师华山”。

《华山图》(局部) 王履

那是明洪武十六年初秋,王履五十二岁,访医入陕,壮游华山。他登华山三峰绝顶,“时以纸墨相随,遇胜则貌”,画了好些写生。游山之后,整理写生的画稿,于第二年完成《华山图》册的创作。他同时于图册中写下大量相关诗文提跋,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他的艺术体验、思想和创作心得。我们知道这次游历,改变了王履整个绘画轨迹和人生,而他留下来的这组画和相关思考,会在之后的历史中改变更多的人。

看《华山图》册的时候,我们可以参照真实景物,感受真实的华山如何“入于画图”,其“转译”策略所在。而全册所因客观不同,表现各异的景境,是大自然和画笔共同合作之美。

在创作经验上,除了上面说到过的“目师华山”外,下面这段话,充分的表明其对写生和临摹前人绘画的态度:

余学画三十年,不过纸绢者辗转相承,指为某家数、某家数。以剽其一二,以袭夫画者之名,安知纸绢之外其神化有如此者。始悟笔墨之不足以尽其形,丹碧之不足以尽其色。然是游也,亦非纸绢相承之故吾矣。

这就是说,他最开始也是从临摹前人入手“纸绢者辗转相承”,但是他对此并不认同,认为这是有弊端的——“以剽其一二,以袭夫画者之名,安知纸绢之外其神化有如此者。”一个“剽”——“剽窃”,一个“袭”——“因袭”,将那种仿古临摹的基本弊端说的相当精确。他用这两个字取消了这类绘画作为“独立创作”的意义。即他们只是在剽窃和因袭。而纸绢画稿之外的世界才“神化有如此者”。他最终肯定的是“华山之游”——“是游也,亦非纸绢相承之故吾矣。”这个游览的创作,不再是从前那个临摹因袭画稿的我啦!

《华山图》(局部) 王履

他以一次游览写生,解放了自己。而他用解放了的自己的心得和这套《华山图》,给当时与之后的人们以他自己的面貌,确定了他在画史当中的位置。

其实,许道宁就不会写生吗?像我最开始所说的,他有直接把人画像、画传神的能耐,即他有天生的写生本领。但是他压抑自己这种天才,而将其导流于临摹当中,从“纸绢者辗转相承”开始,渐渐稳步,艰难地求得承认。

王履似乎正好是相反的,他是从临摹前人画稿入手的。一临三十多年——“余学画余三十年,不过纸绢者辗转相承,指为某家数、某家数。”却在之后一朝改弦更张,得到质变。可能有些人会据此而言,那些临摹是王履前面吃的包子,而写生于华山是导致他质变的“最后一个包子”。而基本写生能力可能是许道宁的“前面那些包子”。可无论如何,他们两位作为历史上留下名作的,有自己一席之地的艺术家,他们在艺术上的做法“都成立”。他俩也证明了艺术是多样性的,艺术家的经验和方法也是多样的,思想和心得能够启发后人,而作为艺术家成立的基本要点,还是作品。《关山密雪图》和《华山图》,这些名画让参商不同的艺术家有了同样的不朽。

作者简介

王一舸,编剧,专栏作家,昆曲作家。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张艺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