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那么美,在中国古代流行了数千年,为何当下流行不起来
汉服确实很漂亮,近年来也有人大力提倡,可就是流行不起来。反而是西式服装,一直长盛不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
(网络配图)
我认为,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对汉服形成的背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汉服是比较原始的服装。
服装最初在人类生活中出现,是以御寒为目的的。考虑美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社会功能的因素,那是后来的事情。
以御寒为目的的服装的最初式样,就是对房屋的一种模仿。房屋是一个圆形体笼盖着人类,因此,服装也是以圆形体的式样,来到人的身上。汉服总体上是一块布,从肩膀上一直围到脚下,形成一个圆筒。
不过,由于需要把手解放出来,让手做事,所以又在圆筒上伸出了两个衣袖。但是,这两个衣袖如果太窄,与主体显然是不协调的,所以才是宽袖(当然了,宽袖还有文化上的解释,一会儿再说)。另外,为了让圆筒服装能紧身,达到保温的目的,因此又才出现了腰带(腰带也有特有的文化含义)。
这大约也就是汉服的基本式样。此后虽然有变化,但是这个基本的格局却没有改变,几千年来,一直传到中国近代。
由此可见,汉服应该是一种以“御寒”为主要功能的比较原始的服装。而当下人穿的衣服,早已不是以御寒为目的了,因此,时代已发生改变,不容易再流行起来了。
(网络配图)
二、汉服重礼不重人。
我们前面说了,汉服是比较原始的服装,但是同时,它又是一种有着非常高的文化内涵的服装。
这个话其实并不矛盾。只需要看看,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汉服为什么能从远古一直流传到现代,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古代是礼制社会。礼仪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汉服,实际上也是对礼仪的最集中体现。
汉服是一块布,从肩膀一直垂到地面。如此修长的形态,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正直的,始终如一的“君子”形象。腰带居于中间,所体现的是一种气节。宽阔的衣袖,宽阔的胸襟,所体现的都是虚怀若谷。
总之,无论男女,其服装的搭配,都是为了讲究礼节。
同时,古代女子的服装,其对礼节的讲究,比男子更强。女人的服装,需要把整个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身体暴露在外,那是不洁的表现。我们看到影视作品中,唐朝女子的服装,穿出一副“波涛汹涌”的感觉。这显然是一种艺术的夸张,以及当下人对开放大唐的一种想象。实际的唐朝,显然并不是这样的。
而西式服装,以及当下的服装,在搭配上,更讲究的是人体美的凸显,是个性的张扬和展示。这样的服装,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同样的,以礼仪为基本元素的古代汉服,在当下也没有市场了。
当然了,并不是说没有人穿,而是这种服装,只能成为小众趣味,不能成为主流。
(网络配图)
三、汉服是曾经被扬弃的服装。
由于中国在近代史上处在落后挨打的局面,当时的人,便存在一种崇洋的心理。觉得西方一切都是好的,都是先进的,都是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不仅仅是政治及意识形态,包括文化上,也认为西方的文化比中国古代的文化先进。
正是因为有这种普遍的观点,因此,当时丢弃了中国古代传下来的太多的东西,包括文化,包括服装。汉服也在那时候完全被抛弃,不再有人穿了。从那时候开始,延续到今天的,主要以西式服装为主。
今天我们国家变得强大了,我们想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把汉服重新提倡起来,鼓励大家穿。但是,这里就存在一个习惯问题。
虽然汉服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但因为丢弃了,在我们这一代的时候,差不多也就把它给忘了。反而是西式服装,虽然只流行了百来年,但是,这就成了一个新的传统,成了一种新的习惯。社会也就适应了这种习惯,如果某个人把汉服穿起来,大家反而不习惯,觉得你穿的是奇装异服。
当然了,汉服流行不起来,我们也不用着急。文化是一种融合的过程,把汉服的元素融合在现代服装中,而不是强行恢复汉服,实际上才是一种更恰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