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曾红极一时的于丹,究竟是“国学大师”还是“心灵鸡汤制造者”?

Image 2021-07-23

于丹在日本神户上《同一堂课》

2001年7月9日起,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一档讲座式的科教栏目——《百家讲坛》。

对于这档节目,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其所采用的形式,便是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担任主讲人,选择一些观众感兴趣选题,以比较易懂的方式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因着节目的火热,一些担任过主讲人的学者,也随之“火”了起来。像一些现在我们依然非常熟悉的名字,例如易中天、王立群、纪连海等等,都是从这档节目开始被广泛关注的。

不过,他们虽然也被人追捧,但火热的程度,比起“于丹”来说,还是有些小巫见大巫。

于丹也是当初《百家讲坛》的嘉宾之一。她首次出现在栏目上,是在2006年的国庆。整整一周的黄金档期,让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在观众群体中迅速火热。

易中天与于丹

于丹讲解《论语》的方式,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再加上她讲解过程中手势动作到位、面部表情生动,很是吸引观众的眼球。

于丹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也仿佛让大家重新认识到,国学经典名著原来也不是那般玄之又玄。

在我们普通人的印象中,像《论语》、《左传》、《春秋》等等,这样的传统著作,其代名词就是“晦涩难懂”。很多人不是不读,而是觉得读不懂。

《论语》这部几乎没有中国人不曾听说过的名著,经过节目上这种大白话式的通俗讲解,再次火热了起来。

同时,借着《论语》积压深远的“名气”,以及这档栏目的热潮,短短几天时间过后,于丹便成为了数万人追捧的“国学名人”。

于丹《百家讲坛》剧照

2007年春节,趁着这几个月的热度,于丹携《庄子》再次走上了百家讲坛的舞台,节目播出后,亦是广受好评。

也是这一年,同样在十一黄金周的“文化访谈录”节目中,连续7天播出了《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系列内容。

气定神闲、信手拈来般的妙语连珠,让于丹这个名字,在“国学圈”中更加火热。

就这样,仅仅一年的时间,于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大学老师,变成了红遍全国的“国学大师”。

某节目于丹宣传图

彼时的于丹,到底有多“火”呢?

用大家可以直观感受到的话来形容的话,几乎可以说不输给如今的一些流量明星。

根据社会上的一个普遍风气,“文化人”出名后的套路,大多不过“出书、演讲、上节目”三大类型。

而把这些套路放在于丹身上,“上节目”这条路就不必说了。

至于“出书”,仅是2006年,于丹就先后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

心得》、《于丹

感悟》等多部著作。

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其国内销量高达几百万册,这在过去同类的国学内容著作中,几乎是难以达到的成绩。

凭借此书,于丹还曾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版权金奖。

于丹“感悟中国智慧”活动图

随着于丹的日益火热,国内众多企业、院校,甚至各大电视台,接连不断地邀请她去演讲。

好像于丹出现的地方,这地方就能和国学沾上边,跟国学沾上边,企业档次就能上好几个台阶。

讲座邀约接二连三,各大媒体也追捧于丹是一代“国学大师”,评价她讲读的国学内容,“生动为要,童叟喜之”,让晦涩的经典从高阁之上重新回归了人间。

很快地,于丹“国学大师”的名号走出了国门。2008年开始,她开始接到国外众多高校的演讲邀约。

于丹参加某活动

就在08年年初,于丹先是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以及韩国首尔大学,演讲中国哲学故事。

随后的7、8月间,又在美国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中进行了6场大型巡回演讲。

此后的几年间,于丹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名号,先后多次赴英国、德国、美国等众多国家的各大高校进行传播演讲。

于丹 周口“文化的力量”活动图

于丹名气扩大的同时,利益自然也随之而来。

在2007年的“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中,于丹以1060万的版权费,名列第二位,仅次于郭敬明。

但要知道,郭敬明是属于“网络作家”分类的,和于丹这种“文化人”,还是不太一样。也是因此,这件事让许多人议论纷纷。

但毫无疑问,凭借着图书出版费以及各大演讲的出场费,于丹赚了个盆满钵满。但这些现象也证明,于丹“实火”。

于丹接受采访

在于丹声名鹊起的同时,对于她质疑也随之而来。

一些人对于丹的“大师”名号,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于丹最多也就是个“半吊子”,和“大师”那是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

同时,有人发现,于丹出版的这些书,其内容不过是老生常谈。

还有眼尖的网友指出:她的这些书里,有很多内容,都是从一些旧书上抄来的。

另外,一些研究《论语》的学者,也纷纷声讨于丹,说其对于《论语》的点评很多都是偏颇的。

她的话,粗粗听来会让人觉得很有道理,但拿起书来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没有任何有用的价值,就是鸡汤而已。

“京城名嘴”周孝正评价:于丹讲的《论语》,那是漏洞百出,一分钟能找出个硬伤。

我们比较熟悉的媒体评论人梁宏达,也曾公开“手撕”于丹:说她是借着经典复读的方式,对人灌迷魂汤。

她说的话,听起来每一句都正确,正确无比,但都是正确的废话,孔子活过来都得给她鞠躬。

老梁的这番话,引起了部分人的认同。但在绝大多数网友追捧于丹的浪潮中,这些“另类”的声音,逐渐被淹没了。

于丹《论语》心得

那么,于丹究竟是有真才实学,还是说纯粹的沽名钓誉呢?

其实,于丹本身还是颇有些文化底子在的,不然《百家讲坛》节目组一开始,也不能邀请她来担任嘉宾。

于丹与国学的缘分,要从她的父亲开始讲起。于丹的父亲于廉,是当时颇有些名望的“国学大家”。

世上的父母或许大多都希望,子女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半生与国学文化相伴的于廉,也是如此。

所以,在女儿四五岁的时候,于廉就要求女儿开始练字,连给她准备下的字帖,都是历史文化名人欧阳询的。

一两年后,在小于丹连字都不认识多少的情况下,于廉就又开始教她读《论语》和《庄子》了。当时的于丹,虽然年纪很小,但却表现得十分聪明好学。

刚开始的时候,于廉或许只是想让女儿能更多的感受下古典文化,陶冶下情操。但到后来,却见女儿真的对国学产生了感兴趣。

于是,他开始有意无意地,带女儿和一些国学大师相接触,让女儿尽可能多的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

于丹与父母

另外,除了国学文化外,于廉也是一个非常资深的昆区爱好者。闲暇时的他,也经常带着于丹到北京的人民剧场,去看昆区演出。

同样是受父亲影响,后来的于丹也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在没有父亲陪伴的情况下,也经常自己观看一些昆区片段。

自小的耳濡目染,奠定了于丹的国学基础。长大后的她,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后来,又一路攻读了文学硕士和影视学博士。尤其出于对国学,特别是出于《论语》的喜爱,于丹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逐渐产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毕业后,于丹留在北师大任教,先后任职讲师、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研究生导师等多个职务。

后来,她还先后担任过多宗电视栏目和多部大型电视专题片的撰稿人。

在“出名”之前,于丹的人生,就好像很多平凡却努力的人一样,看起来平平淡淡、顺风顺水,却凝聚着一股非凡的力量。

但从2006年的《百家讲坛》开始,她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其实我们只要稍作分析就可以发现,于丹就好像现在很多明星一样,不出名的时候,没人关注你是好是坏。

而当你突然火了之后,除了会面对粉丝、媒体的追捧,流量的加持。“黑粉”、“黑料”也会爆棚。

但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这些“黑料”都是莫须有的,那自然无所畏惧。

而一旦“黑料”被证实,任你有再大的流量,也逃不过“翻车”的下场。

于丹早前出席某活动

于丹的“翻车”,来的既猝不及防却又在意料之中。

仔细关注下于丹的新闻,其实不难发现,现在的她和当初,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

最起码,从表面上看,她已经不复当初的“淳朴”。

2012年11月,北京大学邀请了张继青、石小梅等众多老昆曲艺术家,齐聚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上演了一出出殿堂级的昆曲盛宴。

多位昆曲演唱家,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献上了自己精湛的演出,让在场的昆区戏迷和许多北大学子发出阵阵惊叹。

到演出结束为止,这都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昆区名家盛宴。但就在这时,主持人邀请于丹上到了台上。

当时的于丹,一身短裙装扮,穿着黑丝袜,脚踩高跟鞋,脸上画着浓妆。

于丹这样的打扮,和台上多位身着戏服的艺术家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顿时引起了台下戏迷和学生们的不满。

于丹

之后,于丹在台上发表演讲,谈自己对昆区艺术的理解。在讲到某折戏时,竟然把“陕州”解释为了如今的陕西。

但实际上,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儿。当有人向于丹指出错误的时候,于丹不仅没有虚心道歉和改正,反而选择了无视,如无其事地继续着自己的发言。

活动最后,主持人提出让于丹作为专家代表发言。于丹一句“我代表…”刚出口,霎时激起了台下学子的愤怒。

你于丹怎么能算是专家呢?你一不是学昆曲的,二也没有任何昆曲代表作。

昆曲方面,最多也就算个戏迷吧。台上这么多资深艺术家,你为什么能“代表”了呢?

于是,台下就有学生起哄,高呼“下去!”有了人领头后,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于丹

颜面尽失的于丹,强装镇定地说了几句话之后,赶紧灰溜溜的下了台。

次日,于丹被北大学子轰下台的新闻,甚嚣尘上,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从此之后,于丹身名扫地。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从“国学教母”沦落到了万人唾弃的地步。

随着于丹口碑的崩塌,之前传出来的关于她的很多黑料,也再次被爆了出来。

比如,2009年就曾曝光的,“于丹伦敦撒泼”事件。新闻中称:于丹受邀在伦敦演讲时,嫌弃主办方安排的酒店条件不好,一天之内连换三个房间。

在工作期间,对身边的助理和翻译也是多番刁难,一点不痛快就当场发脾气。

还有,某次饭局上,于丹与人发生口角,竟然当场怒吼:“你这样的人,不配和我坐在一起吃饭”。

另外,关于她活动时的着装,也被人拿出来抨击。于丹参加的活动,大多都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很庄重的场合。

但她却每次都是裙装礼服高跟鞋,还化着浓妆。这和她首次登上百家讲坛的形象,实在是相去甚远。

与此同时,关于于丹的才华水平,也再次被广泛质疑。尤其她这次关于昆曲的错误发言,更成为了很多人质疑她的佐证。

易中天

关于于丹“翻车”的原因,正如易中天所言:于丹搞错了重点,将谋生放在了首位。

所以,她成了一个被市场经济耽搁了的知识分子。

意外走红后的于丹,渐渐失去了原本的初心。而媒体粉丝追捧,更让她丢掉了对国学的“敬畏”。

为了强撑自己“国学大师”的面子,在自己的知识盲区也装作很懂的样子。那“翻车”,便成了必然的下场。

正如于丹所喜欢的《论语》中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自己能力之外的东西,就不要强装“专家”了。毕竟虚怀如谷,才能使自己真正取得进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