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梁林旧居,寻踪先贤在李庄的艰辛岁月

Image 2021-07-19

梁思成、林徽因一代文化名人,在逝世多年以后,人们仍然津津乐道讲述梁家不寻常的身世背景,在绝境中演绎的学者风范;赞赏林是一位绝代佳人,当今女性难于模仿的翘楚,至今还在传颂他们“人间四月天”的爱情故事……

我到距宜宾市10多公里的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李庄镇,参观梁林旧居。走出镇街穿行在一片田园风光,漫步在弯弯的田埂上,举目可见路旁有各种花卉,竞相从沃土里张开笑脸,像当地人一样热情好客。再往前行,一片翠竹林迎风摇曳,好似向游客弓身欢迎。

走进竹林深处,一座保留着清代晚期的白墙青瓦四合院,安静地伫立在眼帘。那种期许已久与现实碰撞的对话,仿佛让我看到抗日烽火的年代,在这里还能安放平静的书桌,传承研读中华5000年文脉的景象。

一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铜牌,贴在梁林旧居墙上金光耀眼。我站在梁林夫妇的铜像前,敬仰先贤之情油然而生。时光闪回——1940年初冬,因避战乱,梁林夫妇同中央博物院等大学、文化科研机构辗转内迁李庄。梁家同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月亮田居住了6年,他们生活工作的情形定格眼帘,历历再现——

那时生活十分艰苦,往往一日三餐只能吃一个烤红苕、一碗稀饭、一碟青菜、一盘泡菜。林徽因白天就弄一些粗米杂粮做饭,在夜幕灯下,学着为孩子们缝制衣服、布鞋。丈夫爱吃甜食,她学着用甘蔗做成红糖,当成果酱抹在馒头上请他品尝。而梁先生为操持生活过日子,有时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和笔,学会挑水、做饭、蒸馒头、腌菜等家务活。

梁思成一次到宜宾办事,为让妻子和孩子“尝荤”,他去当铺把派克金笔、手表当了,换成两条草鱼拿回家。他诙谐对妻子说:“把这只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生活艰辛不易,而林徽因患肺病卧床不起,经常大口大口咯血,生命几乎濒于绝境。那时李庄没有一家医院,没有一位正式医生,没有任何药品。他们家唯一的温度计已用坏了,在大半年时间里,梁思成用手当作温度计,为妻量体温。他还学会了静脉注射,每天给她打针。

梁思成也身患脊椎软组织硬化症,体重只有40多公斤,经常痛得不能坐立,在工作中不得不穿上铁马甲……梁家生存困境,被来李庄访问的美国学者、梁的好友费正清看在眼里。费就多次劝他们去美国治病工作,却被他们婉言谢绝了。当时还有几家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来函邀请梁家人去美国工作治病。梁先生都一一回绝:我们祖国正在灾难之中,这时绝不能离开祖国。假如我们必须死,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夏天的太阳照在月亮田,阳光透进房屋的天井,映射到了正在伏案读书写作的梁思成身上。每逢这样的好天气,林徽因的精神也会好一些,她给先生端来开水,然后打理两间陈旧简陋的屋子,平日总是打扫得干净清爽,井井有条。在这样的好天气,她走出家门到山野采撷野花,拿回家插在玻璃瓶里,放在丈夫的书桌上,也装点在窗台上,打扮温馨的爱情小屋。

在那艰辛的日子里,梁家在营造学社的唯一特权,是拥有一盏煤油灯。他们夫妇经常在这灯下谈论工作、交流心得、畅想未来;常听听音乐、画画肖像,看看过期的报纸,享受常人的平静生活。

梁思成领导的营造学社,尽管当时工作条件很差,可他们仍然坚持到李庄等地,对古建筑进行考察研究。其间,他以超人毅力,在妻子的帮助下,写成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同时完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稿)这两部书,后来成为中国建筑领域的学术经典。

1946年8月,梁思成带着妻子和3个孩子,同营造学社一起,离开了工作生活6年的李庄,离开了一生难忘眷恋的月亮田。随后,以营造学社为主要班底,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因而,李庄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

(图片由翠屏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提供)

责编:吴敏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