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库尔贝、柯罗、莫奈笔下的海岸光影“映射”京华

2021-07-19

十九世纪初,随着铁路交通的蓬勃发展,一批又一批艺术家涌入位于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并掀起了一场关于写实与写生的革命。诺曼底的土地见证了日渐兴起的新艺术——印象派的诞生。

澎湃新闻获悉,7月16日开始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呈现的“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展览,展示了马奈、莫奈、库尔贝、柯罗等36位19世纪艺术先锋的61件真迹,莫奈、德拉克洛瓦及马奈的三幅画是其中的亮点。

此次展览是第十五届中法文化之春重点文化艺术项目,该系列主题绘画曾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国家巡展,这些19世纪大师的真迹远渡重洋,籍此次机会,正式与中国观众见面。

据了解,此次展览在法国诺曼底绘画协会与法国多维尔方济各会博物馆等多方支持下,展览精选61幅以法国诺曼底地区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包含莫奈、莫里索等法国印象派大师,法国现实主义代表艺术家库尔贝,法国巴比松画派画家柯罗等艺术大师的作品。依据艺术史发展变迁的内在逻辑,策展团队将展览分为“大师的风景”与“光影的圣地”两部分。此外,展览也设置了互动打卡环节和光影特效。展品折射了关于大海、沙滩、港口、果园和树篱的自然观。正是在诺曼底,印象派的创作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生生不息。

“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展览现场

主展牌的设计取自路易-亚历山大·杜布尔创作的《翁弗勒尔,拉蒂耶海滩》

杜布尔以海景画的精巧创作而著称,往往缀以零星的人物,与所绘之景产生互动。这幅画中,烈日下,宽阔而平坦的海滩上停着几艘三角帆船,两名背着篓筐的渔夫正向画外走来。远方海面上朦胧显出正在航行的船影,浓烟袅袅升起。直指天空的尖桅杆为画面带来了别样的节奏感。

整个世界和全人类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都在经历着巨大的语境转换,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蒙昧主义走向启蒙主义。技术革命、地缘拓展、思想开化不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展,也造就了这个时代文化艺术名家名作的高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库尔贝、马奈、莫奈和莫里索等名派名家星光璀璨。

有趣的是,这些伟大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大师们大多和一个世人皆知的地域有关,这个地域最为人所知的一件大事是三百万盟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在这里登陆,并直接扭转了二战的战略走向,这个地域就是诺曼底。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诺曼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艺术大师们不断地来到这里进行写生和创作,艺术家们被诺曼底天造地设的天光、树影、海霭、虹彩、云朵所吸引,创作了大量见证时代壮美的艺术作品。

诺曼底地区的埃特勒塔是一座位于法国西北部的海滨小镇,北面英吉利海峡,是诺曼底雪白海岸的一个组成部分,绵延近百公里,被誉为“法国第一海岸”。该地以洁白的悬崖、形状奇特的针峰和雄壮的象鼻山为三大标志性景观。埃特勒塔海边共有三座象鼻山:小象鼻山、中象鼻山(又称阿瓦尔悬崖)和大象鼻山,形态各异,均由海风和海水经年累月侵蚀而成,不远处则是从海中兀然升起的针峰,高达70米,尖细颀长。在白天,象鼻山和针峰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鲜明的白色;随着天色渐晚,其表面不断映射出黄、粉、橘、紫、蓝等各种色彩,过渡微妙。为此,埃特勒塔是印象派画家们最为喜爱的户外写生地,莫奈就曾在此处绘有80多张作品,描绘了各个角度、天气和光线情况下的海岸,构成了他艺术生涯中的“埃特勒塔时代”。

展览现场“复原”了埃特勒塔海边的象鼻山

现场展出的一件莫奈的《埃特勒塔》创作于1883年,在一众刻画埃特勒塔海岸风光的作品中,该画的视角最为巧妙:莫奈选取了一处通向大象鼻山的岩洞,将观者的视线集中框定起来,直达远景处巍然屹立于海上的针峰以及大象鼻山的一小部分,造就了“画中画”的视觉感受。莫奈描绘了海边变幻莫测的光线落在白色岩石上,以及海水在折光后呈现出的的复杂效果,凸显出平滑的海面与粗糙的石壁之间的视觉差别。

莫奈 《埃特勒塔》 1883年

莫奈 《埃特勒塔》局部 1883年

保罗·于埃的同题材作品,也以埃特勒塔海岸边的大象鼻山为表现主题,选择的是相对低平的侧视视角,展现了山崖的独特形状,尤其是形似象身的主山体与伸入海中的象鼻。于埃以大色块平涂的手法描绘平滑的海面和沙滩,波涛层累,卷起的白沫与静止的山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象鼻山则笼罩在一片柔和的玫瑰色之中,光线在岩石表面折射出多样的视觉效果,而横向排布的笔法也突出了山体粗粝的质感,使得整幅画作颇具感官色彩。

保罗·于埃的作品,也以埃特勒塔海岸边的大象鼻山为表现主题。

爱德华·马奈的一件《诺曼底渔船船长肖像》也是展览的重点,在1868-1873年间,马奈曾多次造访诺曼底地区,并为港口工作的渔民们绘制肖像作品。《诺曼底渔船船长肖像》描绘的是一位身着正装的中年男子,呈四分之三侧面像。他的领口系着白色丝帕,黑发一丝不乱,颇有刻意为之的效果,更像是一位体面而优雅的巴黎市民。马奈有意强调了光线落在人物额头和面颊上的效果,并强调乳白、浅黄与黑色的对比效果,显示出西班牙绘画的影响。

爱德华·马奈《诺曼底渔船船长肖像》

古斯塔夫·库尔贝是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他描绘肉眼可见的真实对象,而非理想化的农夫、工人、裸女和自然景观,反对学院体系的陈规旧俗和浪漫主义风格,其独立精神对印象派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场展出了一件他的《诺曼底海滩,圣欧班的小船》。这件画描绘了诺曼底的海滩风光。浅滩上停着一艘木制小船,遍地散布的水坑映照出天空清浅的蓝色和翻卷不定的云朵,为深赭色调的沙滩增添了更为灵动的气息。远处,海水波浪翻卷,色彩略显浑浊,与远处的天空中大片的乌云呼应,有种风雨将至的压迫感。作为画家晚期的海景画作品,这件作品已经传达出印象派的典型风格,注重对色彩和光线反复折射效果的表现。

古斯塔夫·库尔贝《诺曼底海滩,圣欧班的小船》

第一位加入印象派的女画家贝尔特·莫里索曾受教于柯罗,其画风深受马奈的影响,并参加了第四次印象派展览。莫里索最常表现的主题是母子肖像和生活场景,体现出女性独有的细腻与敏感。

在《费康港》中,莫里索刻画了这座港口城市的海滨景观,尤其是人们在渔船停泊的沙滩上休闲娱乐的场景。她并没有过多地描绘远处海天相交的自然风光,而是将刻画的重点放在了画面左侧近景中的一对母子。母亲身着庄重的黑衣,身体前倾,一手牵着孩子,在沙滩上散步,属于莫里索惯常描绘的一类图像母题,也反映了当时法国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整幅作品用色微妙,与莫里索精熟于水彩和色粉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贝尔特·莫里索《费康港》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是较早采用户外写生画法的画家,对印象派有着很大的启发。柯罗在中年后向色彩厚涂和诗意优美的风格转变,色调以银、灰、绿等冷色调为主,呈现出更为典型的印象派艺术风格。

《池塘边的放牛人》创作于柯罗的晚年,柯罗有时会直接在未干的油彩底色上描绘物象,加之大面积的银灰色的明亮调子。有意避开浓重黑褐色调的暗部处理,柔和滋润的边缘线,与晨暮时分的朦胧光线,意境悠扬的清新自然十分相衬。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池塘边的放牛人》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池塘边的放牛人》局部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特鲁维尔附近的峭壁》

欧仁·伊萨贝被誉为19世纪最优秀的海景画家之一,对莫奈的老师欧仁·布丹多有影响。受德拉克洛瓦、英国画家透纳等艺术家的启发,伊萨贝在油画创作中大胆尝试水彩画的表现方式,丰富了绘画形与色的表现方式。除了水彩风景画之外,他也创作叙事画与历史画,探险题材的插画,后被选为路易-菲利普一世的宫廷画家。

欧仁·伊萨贝在《诺曼底的农场》一画中描绘的是夕阳中的一座低矮农场。房屋由平涂的色块拼搭而成,显得厚重、敦实。紫灰色的云彩正朝小屋涌来,下方的草地与泥路是大面积的褐色调子,还留有大量笔触。艺术家抓住了余晖将尽未尽时投在房屋上的瞬时光影,大笔的涂抹和弱化的轮廓边界丝毫未影响其视觉观察的精确再现。

欧仁·伊萨贝《诺曼底的农场》

诺曼底的农场

欧仁·布丹是最早一批在户外进行风景画和海景画创作的法国画家,被柯罗赞为“天空之王”。

《多维尔港》刻画了诺曼底小镇多维尔港中停满帆船的场景,在半圆形的港湾中,大多数船只已落帆入港,只有少数小船依旧在向着观者的方向驶来,打破了全画的宁静。这幅作品非常鲜明地体现出布丹晚年的艺术风格,笔触大而松散,色调浅淡,传达出一种云层密厚、风雨欲来的感受。

多维尔是法国诺曼底大区卡尔瓦多斯省的一个市镇,濒临英吉利海峡,距离首都巴黎不远,自19世纪起已是全法非常著名的海滨度假小城之一,也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一个重要的故事发生地。

欧仁·布丹《多维尔港》

欧仁·布丹《在诺曼底挤牛奶》描绘了诺曼底内陆的乡间风景

《在翁弗勒尔海滩上拾牡蛎的妇女》一画中,画家杜布尔将女人们置于中心,让她们在落日的逆光中向画外走来。妇人所负的篓里是一天的劳动成果,远方浅海里有人仍没有结束劳动,人物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或埋头赶路,或抬头张望。杜布尔没有夸张做作地突出劳作的艰辛与劳苦,这只是他所熟悉的真实、动人且单纯的劳作生活的再现。

杜布尔《在翁弗勒尔海滩上拾牡蛎的妇女》局部

杜尔布《卖鱼的妇女》

此次参展的诺曼底系列绘画此前曾在意大利、德国、东欧、北欧国家、波罗的海国家和巴尔干半岛国家展出,经过多方机构近一年的前期沟通,作品遴选,跨国运输,不远万里地来到了展览现场。

因此布展环节也需要十分的谨慎。开箱验收就是布展过程中万众期待且最为紧张的一个环节。虽然仅是一幅尺寸不大的油画,工作人员也须两人协作,从布满防撞泡沫的大木箱中小心翼翼地取出包裹好的画作,并谨慎地进行开封检查。

布展过程,点交现场。

点交完毕后,方可将画作交由下一环节执行的同事,布置上墙。由于每一幅作品的外框和尺寸都不一而足,因此工作人员还需要为这些画作“量身定制”合适的挂钩。一旦失之毫厘,就会置画作于“危险之地”,即使有激光水平仪器的帮助,一幅画作能够顺利“上墙”也可能需要数次的调整。

布展过程,作品“上墙”。

现场,布展团队为此次展览的其中一位重要画家——莫奈设置了自画像插花的浪漫互动。莫奈的一生,只留下两幅自画像,现场所见的就取材于收藏在日本东京的其中一幅。观众们可以抽取“缠绕”在莫奈须上的百余朵红玫瑰。

互动展项,为莫奈自画像插花。

此次展览展出来自36位画家的61幅经典作品,三幅分别来自克劳德·莫奈、德拉克洛瓦及爱德华·马奈的作品是其中的亮点。布展工作的最后一天,就是为这三幅重点作品“安家”。有别于其他的画作,展览为三幅重点作品额外定制了展柜及展罩,以示其特别之处。

克劳德·莫奈、德拉克洛瓦及爱德华·马奈的作品是展览的亮点。

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10月15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