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辽博馆藏 花树状金步摇

Image 2021-07-19

辽博馆藏

花树状金步摇

文物:花树状金步摇 ■尺寸:高27.3厘米 ■年代:晋(前燕) ■出土地点:朝阳北票市房身村 ■收藏单位:辽宁省博物馆

聚光灯下,金色闪耀,璀璨夺目。在辽宁省博物馆内,收藏着多件“三燕”时期的金步摇饰品。步摇,历史久远,早在战国时期,就曾有“步摇”文字记录。到了前燕、后燕和北燕的“三燕”时期,这种女性头饰在几大政权的覆盖区域广为使用,辽宁省内出土的“三燕”步摇饰品国内最多。

辽宁省博物馆目前共收藏四件慕容鲜卑时期的金步摇,其中两件出土于北票房身村,另一件出土于北票的冯素弗墓葬。房身村出土的这对花树状金步摇,有一大一小两件,基座是为了便于固定头上的金博山。在手工弯曲的步摇枝上,极薄的纯金叶片悬挂其上,主人走动时,金枝颤动,叶片起舞,华美精巧。

冯素弗墓葬中的金步摇

在北票市冯素弗墓中出土的金步摇与房身村的这一对有所区别。这件金步摇冠通高26厘米,由顶花和梁架组成,是一种笼在冠上的花饰。

顶花被安装在了十字形梁架的交叉中心,以扁球叠加仰钵形金饰作为基座,座上伸出六个花枝,每个花枝上缀有三片桃形金片,摇动即响。作为梁架的长条形金片两边扎有针眼,用来缀饰其他的饰品。这件金步摇的梁架一端较短,应该是为了凸显帽子前面的金珰附蝉——“帽正”而特意设计。

慕容鲜卑的历史与辽西及辽宁密切相关。马卉介绍说,曹魏初年,慕容鲜卑的首领莫护跋率部向东南迁徙,到达沿海之滨的辽西郡。公元238年,莫护跋随司马懿讨伐公孙渊有功,被封为了率义王,定居大棘城(今辽宁北票三官营子)。

此后,慕容鲜卑不断发展壮大,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慕容皝建立燕国政权,建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史称“前燕”。前燕最盛时曾占有北至辽东、南至黄河以南、东至山东、西有河北、河南等大片土地,与东晋、前秦“三足鼎立”。前燕虽被前秦所灭,但慕容鲜卑又相继建立了后燕、西燕和南燕。

汉人冯跋又在后燕的基础上建立北燕。前燕、后燕、北燕均曾建都于龙城(今辽宁朝阳),因此,朝阳有“三燕故都”之称,而所谓的“三燕文化”就是指这一时期以慕容鲜卑遗存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

另一个花树状金步摇

慕容鲜卑喜爱佩戴金器,金器构成了其遗物中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金器种类繁多,数量丰富,以首饰、服饰件、马具为主,其中的金步摇最为引人注目,其含金量高达85%—92%,纯度之高实属罕见。

在崔鸿《十六国春秋 前燕录》(《太平御览》卷一二一引):“曾祖莫护跋,于魏初率其诸部人居辽西,从司马宣王(司马懿)讨公孙渊,疗亭义王,始建国于大棘城之北。见燕代少年多冠步摇冠,意甚好之,遂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父涉归,以全柳城勲进拜单于,迁邑辽东,于是渐变胡风,自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姓。”这段文献清楚地记载了慕容部得名和定名的经过。不过,这一说法在学界存有不同意见。

花树状金步摇局部

“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使用的一种发饰,起源很早。“步摇”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楚国宋玉的《讽赋》。东汉时期贵族妇女首饰的“步摇”加入了金质制品成分,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帛画所绘墓主人,头上插一枝花树一般的饰物,似即步摇。出现在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今藏大英博物馆)和《列女仁智图》(宋摹,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步摇,与它也很是相似。

马卉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境内多处发现金步摇饰品,但以辽宁地区发现的的慕容鲜卑的步摇饰品最为集中,有16件之多。

考古发现表明,金步摇这种金质制品的做法起源于中西亚,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主要向两个方向传播:一路是传向中原,另一路是沿着草原丝路向东传入我国北部地区。

传入中原的一路逐渐纳入中国的传统服饰制度,不再是作为步摇冠独立存在。另一路沿草原丝路向东传播,则像北票市房身村出土的步摇饰品一样,保留了步摇冠的独立形式。在文献中可见到生活在西北的慕容鲜卑一支的吐谷浑“首戴金花冠”遗俗的记载。金步摇饰虽如昙花一现,盛行时间不长,但是其影响却远及朝鲜和日本,并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高句丽、百济、新罗地区都有步摇饰物发现。

马卉说,以步摇为代表的鲜卑金器制品,突出反映了3至5世纪草原丝绸之路商贸繁荣,东西方文化及与辽西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趋势。

转载自 辽宁省博物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