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坚持书写历史感和史诗性,张新科《铩羽》再获“苏版好书”

2021-07-13

在刚刚闭幕的江苏书展上,长篇谍战小说《铩羽》荣获“2020年苏版好书”,这是作家张新科连续斩获的第四个“苏版好书”,也进一步奠定了他“中国当代重大红色革命和谍战题材创作领军人物”的文坛地位。

《铩羽》是张新科继“英雄传奇三部曲”《苍茫大地》《鏖战》《渡江》之后的又一长篇力作,全书62万字,历时八年创作完成。由“风起”“云谲”“日烈”“月残”四部分构成,取材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讲述的是徐州会战在即,中国情报人员与日本间谍之间展开的生死博弈。作品写出了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情节波澜迭起、悬念迭生,逻辑推理丝丝入扣,被誉为“代表国内谍战小说的新高度”。

坚持书写历史感和史诗性

谍战小说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类型,谍战题材也是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谍战双方博弈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血泪史,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史。

在早期的谍战题材创作中,个人英雄主义叙事的特征非常明显,观众常被气氛营造、高智商斗法所吸引。近年来的创作一方面继续英雄叙事,延续悬疑和烧脑情节,另一方面则把重心落在英雄人物的成长、信仰和初心的确立上。

然而,不论谍战风潮的来来去去,张新科始终坚持历史感和史诗性的鲜明风格,以平均两年一部重大题材的长篇速度,书写“中国的辛德勒”、雨花台英烈,书写淮海战役、徐州会战、东北抗联等真实的革命故事,构建起成果斐然的主题创作的文学版图,《远东来信》《苍茫大地》《鏖战》《渡江》《铩羽》……每一部都是张新科孜孜以求的心血结晶。

用英雄叙事来致敬英雄

“主题性”是张新科作品的鲜明特征。他以对人物思想历程的精准描摹,探讨时代的波澜与人物命运的交织,刻画重大历史进程中,英雄人物如何从困顿局面中抽丝剥茧,突破重重阻挠,找寻光明的出路,从而坚定自身的信仰。可以说,张新科是第一个用谍战手法来写主题出版的小说家。这是他的首创,也是他的独门法宝。

《远东来信》通过“中国的辛德勒”的故事,揭示的是二战期间中华民族的大爱、大仁与大义;《苍茫大地》是第一部表现雨花台烈士英雄事迹的长篇小说;《鏖战》是对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的献礼;《铩羽》以史诗性书写构成了对徐州会战的全景式文学呈现。

张新科说,他从小就有英雄情结,偏爱重大题材。他所追求的是,把一个重大事件的整个过程文学地、生动地、有悬念性地展现出来,“还原、放大那个守土卫国的年代里,被时光模糊了音容却壮怀激烈的感人故事。”通过英雄叙事,来致敬英雄。

“另类”:张新科的C面

在许多读者看来,张新科像是一位博闻强记的饱学之士,在纵横捭阖的刀笔之间,故事发生地的语言习惯、风土人情、市井逸闻信手拈来,充满了历史的真实,让读者身临其境。比如在《铩羽》中,接头暗号用的是地方特产,十孔水藕、白山羊和水粉皮;间谍“九尾狐”的假身份靠的是传统技艺,修表、做豆腐和唱戏,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犹如百科全书般丰富有趣。

而在这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真听、真看、真感受。为了创作《铩羽》,张新科几乎走遍了徐州各地,八年来查阅的档案资料4000多页。他去过所有徐州会战所发生城市的档案馆、博物馆,到战争遗址去瞻仰,用脚写,用眼睛写。

令人意外的是,张新科并非科班作家,而是一名理工科博士,留德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这些不同的身份让张新科看起来,更像是他笔下的“三重间谍”。“文学”原本只是他的一项业余爱好,没想到20余年利用工作之余闲暇时间的笔耕不辍,昔日青年憧憬的文学梦,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出版了600余万字的丰硕成果。

多维度的人生体悟,让张新科的文学创作更加接近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感,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感召之作,不仅是作家张新科的肺腑之言,也是他持之以恒的实践之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