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清凉山的风里,蕴藏着中国力量的源泉

2021-07-12

2021上海书展将于8月11日开幕 | 摆摊之余出了两本书 菜场里的女作家用文字写满“人间值得” | ......

红色延安

延安是一座色彩丰富的城市:绿的山,青的水,黄褐色的土地见证了人们从为了“活着”到为了“生活”所流淌的每一滴汗水与泪水。与此同时,属于这座城市最浓烈的颜色,一定是红色。

正如作家王丽梅所说:“宝塔山下的《黄河大合唱》是这里永恒的乐章,延安的小米和延河水滋养过最浓稠的热血和生命,延河边的垂柳是几代人相册里永不泯灭的生命记忆,延安窑洞的灯火是运筹帷幄的号角,从窑洞里走出了一个决胜千里的伟大民族。举目宝塔山,在山林与延河、灯光与车影的交汇之间,你会发现一种更为深沉的芬芳。”

#01

延河水,宝塔山,万众瞩目清凉山。

走过一些古城,如陕北延安这般有血性、智勇、宏伟和包容的古城着实不多。

延安城东清凉山上的万佛寺和那些被黄土高原干燥酷寒的劲风吹打了千百年、如黄河岩画般风化的摩崖石刻,在瓦蓝蓝的天宇下,愈发显得高古浑厚,神秘莫测,引来造访者青睐的眼神,为这座古城增添了神秘与沧桑。这座延安时期的新闻山,因了陈毅元帅的诗句“万众瞩目清凉山”,令世界关注。

延河桥边,凭栏而立,环顾四周,宝塔山、凤凰山和迎面的清凉山。桥是南北道路的交汇,高楼鳞次栉比,滚动的电子广告牌,快捷酒店、万达广场、新华书店、网约车……阳光的浓烈,方言的质朴,街头来来往往的时尚达人,古老与现代融合,这是一座含而不露的城市。

延安是革命圣地,作家梁衡先生说:“延安是红色政权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抗争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生死存亡曾是这里最严峻的关键词,战争的炮火,智勇的灵魂,无畏的将士,这里聚集了全国的知识精英、青年才俊,是参加抗日救亡青年学生最多的红色根据地。宝塔山下的《黄河大合唱》是这里永恒的乐章,延安的小米和延河水滋养过最浓稠的热血和生命,延河边的垂柳是几代人相册里永不泯灭的生命记忆,延安窑洞的灯火是运筹帷幄的号角,从窑洞里走出了一个决胜千里的伟大民族。举目宝塔山,在山林与延河、灯光与车影的交汇之间,你会发现一种更为深沉的芬芳。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排练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延安是中国历史上最聚人气的地方,一度成为中国的心脏。”

时间在流逝,加缪说:“一切都在消失,唯有怀念永恒。”

说起延安,人们常想到陕北。陕北,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概念。广袤的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毛乌素沙漠,南接关中平原,南北两个地域,两种文化。夏商周时期,陕北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那时的陕北高原生态非常好,遍布森林草原。横山人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在陕北最早居住的人类。陕北是黄帝部族的发祥地,后来成为周秦故地。

延安古称肤施,延安城始建于战国,称高奴。秦汉时属上郡。延安得名于延州,战国时“延河”称为区水,南北朝时称为清水河,西魏时连年战乱,清水河的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清水河日渐浑浊干涸,西魏时称延州,延州因延河得名。延河是匈奴人命名的,取“绵延流淌”之意。隋朝时,改“延州”为“延安”,意为“边陲久安”。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公元前215年“至碣石”“巡北边,从上郡入”(《史记·秦本纪》)。这次巡察后,秦始皇“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伐匈奴……”后又监修长城和秦直道。陕北是华夏人文始祖黄帝陵所在地,在黄陵县的桥山上,有成片的千年古柏。长期的民族拉锯战,使得陕北人兼有游牧民族的骁勇,也有农耕民族诗书传家的儒家智慧。

在公元755年暴发的安史之乱中,大诗人杜甫携妇将孺被唐肃宗放还避难时曾经流落到延安。如今,延安的杜公祠、杜甫川都是诗圣杜甫北徙避乱时期留下的文化遗迹。在延安生活了几年,杜甫写了《北征》《羌村》等四首诗歌。延安的乡邻四舍在战乱和贫困中饥寒交迫,妻离子散,然凄苦无依的百姓仍对被放还富县羌村的杜甫报以深切的同情,“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其情令人诗圣动容,难赋深情,以诗记之。延安,也因了诗圣杜甫沧桑、沉郁的诗篇而具有了唐诗的风雅和遗韵。

在宝塔山下,有一些特别夺目的摩崖石刻,大字有一米见方,范仲淹题写的“嘉岭山”“高山仰止”“先忧后乐”,宋代以后书写的“一韩一范”。这无声的文字是一段抵御西夏南侵历史的见证,从北地漫漫黄沙,烽烟四起的鏖战中走出了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垂千古的文人武官,范仲淹开创了北宋文人带兵的先河。“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是北宋“词史”范仲淹著名的《渔家傲》,也是将士们千里戍边抗击党项族侵略的写照。

宝塔山下摩崖石刻,范仲淹题写的“嘉岭山”“先忧后乐”

#02

延安的黄土地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第一次记载了“石油”:“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延安是我国第一个开采石油的古城。时至今日,延长油田在国内(世界)都很有影响。

陕北的文化是融合开放的文化,陕北人的血统里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成分,性格也旷达豪放,陕北话里柔中带刚,亲切又陌生,陕北话里不经意带出的文言文、方言令人回味。

余秋雨说:“陕北人即使衣衫褴褛地走在世界上,也会被人看出是有文化背景的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使陕北人的精神气质里有多个少数民族的基因。

埃德加·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里写了一个年轻的农会主席别具个性和气质:“一个年轻的农民,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腰间插着一只左轮手枪,从村里走出来,惊愕地望着我,问我是谁,到那里去干什么?‘我是个美国记者’,我说,‘我要见到这里的贫农会主席。’这时我发现他确实是很英俊的小伙子,皮肤黝黑发亮,牙齿整齐洁白。他好像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类族。他那双炯炯有神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他还有一定的吓人的气派。他的手慢慢从枪柄上移开,脸上露出了笑容。”英气与勇猛让这个年轻帅气的农会主席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就随着《红星照耀中国》走进了全世界的目光,他是延安革命青年农民的代表。他身上地那种“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令斯诺肃然起敬。

#03

了解一个城市,要在夜幕下走近它。

夜色笼罩下的延安城,被五颜六色的灯火点亮,周遭远远近近的山峦,古迹中的楼台,在光线的环绕下愈加雄伟,营造出一种古雅的意境,那明亮的一束红光时而红透一座山,旁边是幽蓝色的山,起伏的山峦与天空的交接线是黑色的,而山的背面又有一束光照射过来,你能感到山的幽静和夜的空寞。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新建的延河大桥造型新颖,延河两岸公路边的高楼上万家灯火,延河边的垂柳是一道绿色的风景,时移、物移,古城延安越来越时尚,却也不失她固有的纯朴之美。如今的延安注重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绿化美化,清凉山对面的万达广场使革命的延安有了大城市的商业气氛。

延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像千百年前一样,不舍昼夜。夜色下的延河,被路灯、街边的高楼、山峦上的彩灯、暗影里山峦中的古塔、古寺、栏杆上的灯火一起倒映在宽阔的延河里,仿佛是藏青色的绒布上铺就的金色长链。

走在延河岸边的人行道上,我脚步轻快而急促,以这种方式亲近一条河,像是遥远梦境中的事情。置身这座伟岸的精神之城,从踏入那一刻,我便在心海里涌起一种天然的亲近。这延河,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历史、有思想、有血性、有故事的生命之河,她也是激荡着澎湃歌声的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河。

夜的延河,晚风轻拂,长长的柳条随风摇曳,似有一首悠扬激越的音乐从心底里渐渐地响起,由远而近,越来越清晰。我的耳畔响起那首从小到大听了千百回的《延安颂》,久违的歌声,在此刻延安城的星光下却如此清晰。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

延安的桥儿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旧址,如今焕然一新。鲁艺的操场、教堂、教室、黑板、窑洞宿舍、菜地,鲁迅先生和冼星海的塑像伫立在鲁艺院内。这里是延安时期最具文艺气氛的地方,也是延安各类艺术人才聚集之地。毛泽东曾经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鲁总司令”指的就是延安鲁艺代表的革命文化大军。这里聚集了冒着生命的危险从内地辗转而来的进步青年,他们是新中国文艺的主要力量。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演讲时说:“‘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因为大学是叫青年。”“青年应该放责任在自己身上,向前走,把革命的伟力扩大。”鲁迅先生的思想用在鲁艺恰如其分。

延河,作为延安的一种精神符号,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形象有已经了有了巨大的改变。

今天的延安,到处都留有抗战时期的印迹。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培养军事干部的学院。今天的人无法想象当年的抗大(当时叫红军大学)是在如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教学和对敌斗争的。真实的抗大是: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此一家。抗战时期,在敌人的炮火下,抗大几经转移变换校址,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为夺取全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延河

在夜色里走近延河,聆听延河激越的涛声,追逐革命先辈远去的足音。沿着河堤的台阶下到河道里,河道很宽,约有五六十米的样子,延河宽的地方有二三十米,窄处也有十几米,高出河床两边都修了供人锻炼行走的水泥便道,紧挨着河边的是一些荒草。夜晚,在延河河道的行人便道上有一些锻炼的人。

走了一段路,发现河中间修筑了一些水泥墩,方便行人过河,这倒令人想起了南方的一些河流常见的过河石墩。延安虽远在陕北,但当年却聚集过全中国的革命和文化精英,其中湖南、江西、浙江、四川、广东和云贵等地的人数不在少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王稼祥、张闻天、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过延河,饮马延河边。

快走近清凉山下的延河大桥了,夜色下的延河,被清凉山、宝塔山的彩灯映照得河面五彩斑斓,浪漫多姿。白天很少能听到延河的水流声,而此刻,静静地坐在延河边,延河欢畅地流淌,河水淙淙,清脆如铃,潺潺不绝,涤荡人心。幽蓝,是河水的底色,清凉山上五彩霓虹投射下来的光影,让延河水充满了神秘的变数,河水又调皮地将那五彩的光反射到夜空中,这流淌了数千年的延河水,像焕发了青春,竟然魅力横生。

这些年,因工作和学习,多次来到延安。在车上、在岸上,风景被车轮一带而过,留在心底的是瞬间形成的永固的印象。

延河是中国革命的母亲河,她载着历史与未来,悠悠地穿过延安城。枣园的窑洞、杨家岭的大会堂、王家坪的枣树、南泥湾的稻田、宝塔山的灯光……

延安是有风骨的古城,也是有理性和柔情的古城。贺敬之的“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写出了革命人对延安的心声。《回延安》与《黄河大合唱》《东方红》《赶牲灵》《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兰花花》等作品,构成了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革命者的延安情结。

延安是英雄的城市,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人民抗战和解放大军,延河水滋养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多少年来,延安精神始终激励着每个来延安学习、旅行的人,给人以成长的精神力量。

夜色中,迎着有些凉意的风,我登上了清凉山,红色的中国新闻山。看到了小小的印刷车间,窄窄的窑洞办公室,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毅元帅题写的“万众瞩目清凉山”的红色大字,站在山下任何一个地方,都格外醒目而清晰,夜晚尤其明亮。

在清凉山顶,遇到了几个从云南来延安学习的青年人,他们头一次来延安。问他们的感受,一个三十岁左右帅气的小伙子说,中国的青年人都应该来延安补补精神的钙,这里才是中国力量的源泉。

这时,从宝塔山的方向,传来《延安颂》的歌声:

“哦,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坚固的抗战的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稿件责编:张滢莹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图片来源:摄图网 资料图

2021·文学报40周年·订阅有礼

订阅2021年全年报纸,截图发公号后台,随机赠送40周年文创一份。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