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为《中国诗词大会》指擿篇(11)

2021-07-09

《中国诗词大会》二〇一六年二月十二日集,二十七分开始,主持人董卿又出一题:

从以下九字中,选作一首诗:

竟思最

相长安

物夕此

俄罗斯参赛选手大卫,答作:此物最相思。

大卫的答案当然没有错,但是他的解释是错的。

大卫说:「来中国之前,有中国朋友跟我说,如果有人给你送红豆的话,就不要轻易地收,因为它(康震教授抢话说)代表着一颗滚烫的心。」

大卫这段话,显然是节目组有人教他说的,为了营造节目气氛,实际上这个表达完全没有用,在今天的生活环境之中,红豆很难当做爱情的象征,并且理解这种含义的人也没有多少。节目组为了营造气氛,让外国人去搞一个相对让人不理解的典故,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不仅外国人难以理解,就是中国人也并不清楚其价值。而特别是,之后蒙曼教授对「红豆」的典故,其实也是说错了,显然蒙曼对相关诗文语境中的红豆含义,显得并不清楚,也混淆了古代文本中对此类事物记载的意图。

康震插话之后,蒙曼又说:「战国诸侯国有个小伙子,到外面打仗去了,打仗迟迟不回家,他太太就一直想他想他,后来流下眼泪,眼泪就变成红豆。然后呢,太太死后就变成了一棵树,那树上结的也是这个红豆,所以红豆又叫相思子。呃,中国古人一直用这个典。所以,你看王维这是『红豆生南国』,后来,〈红楼梦〉里头,『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还是用的这个典。」

蒙曼这段话中,出现了好几个错误。

第一,蒙曼编造杜撰关于相思木、红豆的典故。关于相思木的典故,出自于梁代任昉《述异记》。

明万历二十年《汉魏丛书》本《述异记》卷上:「昔战国时,魏国苦秦之难,有民从征,戍秦久不返。妻思而卒。既葬,塚上生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谓之相思木。今秦赵间有相思草,状若石竹,而节节相续。一名断肠草,又名愁妇草,亦名霜草,人呼为寮莎,盖相思之流也。」

蒙曼所讲的故事,乃是自己杜撰,并非是古代小说文本所记载的内容。根据《述异记》记载,战国魏国有人戍边与秦赵之间,因为长久不曾返回,其妻子思念而死。死后在坟墓上,生成一种树木,称之谓相思木。盖故事并未涉及红豆也。

第二,红豆典故的来源。唐李端乂《资暇集》卷下:「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卽红豆之异名也。」如此,相思木所结之子,方作相思子,又名红豆。其事,与《述异记》记载毫无关系,乃是后世演化之新事,为何称之红豆,其事已不可考。此记载又见宋王谠《唐语林》卷八:「……其子若扁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又言,甘草非国老之药者,乃南方藤名也。其丛似蔷薇而无刺,叶似夜合而黄细,其花浅紫而蕊黄,其实亦居甲中,以条叶俱甘,故谓之『甘草藤』,土人但呼为『甘草』而已。出在潮阳,而南漳亦有。」

第三,蒙曼以为《红楼梦》中之「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来源于她杜撰的故事,这是极为荒谬的。且不说红豆名称之来源已经不可考,而「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显然与她所说的故事毫无关系。但是,「抛红豆」正是一个典事。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云:「却被内监遥觑见,故将红豆打黄莺。」,其事迹为后蜀欧阳炯《贺明朝》词化为:「忆昔花间相见后,只凭纤手,暗抛红豆。」在明代,「抛红豆」之典,多用于许多明传奇戏曲之中,如果读多了,自然也就能知道其用处。这里蒙曼显然就没有懂这个概念,她也不敢往下说,就瞪眼说「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这句红豆的典故,来源于她杜撰的故事,简直是害人不浅。

欺骗一个外国人也就罢了,还忽悠天下所有读书和没读书的人,其言可憎,节目编审能力不足。

二〇二一年七月八日 月隐寒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