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把黄河泥 一方故土情(漫话“洛阳非遗”)

2021-07-09

澄泥砚作品《忠诚》

非遗小档案

●名称:澄泥砚制作技艺

●特点:澄泥砚质坚如石,温润如玉,发墨好,出墨快

●背景:澄泥砚源于秦汉,盛于唐宋,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新安县是“中国澄泥砚之乡”,河洛澄泥砚守正创新,精品迭出,蜚声海内外

这些天,河洛澄泥砚成了新闻热点。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聚焦洛阳新安,竞相报道游氏三姐妹设计创作的澄泥砚作品《忠诚》。

游晓辉、游晓晓、游晓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传承人游敏的女儿,亦是河南省非遗项目河洛澄泥砚的传承人。每逢国之盛事,父女四人都要精心创作一方好砚,表达河洛儿女的心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中华儿女,用一把黄河泥凝聚黄河魂,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温暖动人。

千年名砚,根在河洛

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甘肃洮河砚、安徽歙(shè)砚、广东端砚皆以石材打磨雕刻,唯独澄泥砚是以黄河泥焙烧而成的,融陶艺与石刻于一体,温润如玉,滑若童肌。

新安县是“中国澄泥砚之乡”。澄泥砚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其源头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与世界文化遗产新安县汉函谷关有关。

当时,汉武帝封楼船将军杨仆当关外侯,可杨将军想当“关中侯”,于是他自掏腰包,把灵宝秦函谷关迁到了老家新安县,如此一来,关中范围扩大,他就成了“城里人”。

工匠们拆了秦关建汉关,因材料不够,就用黄河泥烧造砖瓦。有人从工地上拾了几块废砖瓦料研磨,发现其发墨好、出墨快,竟是不可多得的好砚台。后世几经演变,澄泥砚应运而生。

游晓晓说,澄泥砚制作工艺复杂,采泥、制坯、雕刻、焙烧……前后有60多道工序。

刚采回来的新泥不能直接用,得澄一澄,反复锤炼、沉淀、陈腐,光是这个过程就得耗上一两年。

从入窑到出窑,又得经过二十多天。烧窑三分靠人力,七分看天意,开窑之前,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倘若运气不好,烧窑不成功,就得从头再来。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工艺,充满奥妙。

澄泥砚作品《卢舍那大佛》

火中涅槃,千窑千变

清末民初,新安县游氏一族开始研制澄泥砚。游氏三姐妹是河洛澄泥砚的第六代传人。

她们的父亲游敏一生都在跟澄泥砚打交道,佳作频出,获奖无数,如今已是蜚声国际的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游氏三姐妹得父亲真传,各有所长:老大擅长砚雕,老二擅长篆刻,老三专攻工艺设计,青出于蓝,后生可畏。

黄河流域广泛,河水到新安一带流速放缓,泥沙沉积丰厚。三姐妹常跟着父亲到黄河滩采泥,足迹遍布花园口到禹门口的300多公里河段。

黄河水并不平静,采泥辛苦且危险。一次,游敏骑着摩托车,载着游晓晓去采泥,忽然河岸乍响,河滩裂缝。游敏一把拽起女儿,骑车狂奔,跑出几百米回头一看,篓子、铁锨都已被卷入湍急的河流……

履险如家常便饭,久而久之,他们已习以为常。

所有的付出,都会在开窑的那一刻得到抚慰。澄泥砚窑变神奇,千窑千变,无一雷同,朱砂红、鳝鱼黄、檀香紫、蟹壳青……华彩天成,令人惊叹。

游氏父女在传统古法工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发出现代窑变三大特色:丹青逸韵、水墨幻境、云水风度,展现黄河水波澜壮阔的气韵,让古老的非遗技艺重获新生。

抚摸着一方方神韵灵动的澄泥砚,那种无与伦比的满足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守正创新,把根留住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祖国给了我们幸福安定的生活,该拿什么回报她?

游氏父女的答案是,把澄泥砚制作技艺贡献给国家,分享给社会。

河洛澄泥砚工艺本是家族传承,不传外人,他们改了“规矩”,创建河洛澄泥砚传习所,无条件传艺给年轻人,并积极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带领孩子们认识、了解澄泥砚。

年轻一代才是非遗传承的主力军,弘扬河洛文化,必须守正创新,融入时代特色。

近年来,河洛澄泥砚传习所大胆创新,以“老家河南”为主题,创作了100多件作品,把河图洛书、龙门石窟、豫剧、太极拳等河洛文化精髓融入澄泥砚,弘扬黄河文化,展现厚重河南。

其中有一方砚台名为《大河奔流》,纹路如奔涌的黄河水,一路向前,不屈不挠。

身为非遗传承人,游氏父女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把澄泥砚制作技艺传下去,把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传下去,把家守好,把根留住。(记者 张丽娜 文/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