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加印了!加印了!谁说小众书只能石沉大海

Image 2021-07-06

编辑自按:摸到滚烫的新书时常和同事们自嘲,编辑不是亲妈胜似亲妈。虽然书是属于作者和译者的,但编辑操的心一点也不比他们少,他们实则背后承担了最繁琐最细碎的绝大部分工作:从给孩子做产前体检,出生前买好小衣服,起好名字,到喂奶,上户口,教说话走路,好不容易大了些,还要安排学校、找老师……孩子获奖了出名了,作为奶妈的他们心里偷笑,还要马不停蹄地继续准备新的孩子的接生和养育。如此往复。唠叨以上这些只是想拿着大喇叭呼喊:

这是一次猝不及防的加印。哦不,是第二次。

捂着腮帮子活蹦乱跳地第一次加印时,我还不料,也不信还有第二次,而且来得这么快。对于《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这样一本小小的书来说,对于一个每天每天都在看豆瓣和微博有没有更新评论和晒书的我们来说,这都是大大的幸福和满足。我们的书正在被阅读着,被喜欢着,被更多人知道着。

一个寒碜却被硬说成朋克的开场

回望这本书的出版,近乎一个上天眷顾的奇迹。因为担心是自沾自喜自骄自大,所以默默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搜集资料,做ppt,反复斟酌文案——一间“废弃”的会议室,一台笔记本电脑,玻璃门上挂了块桌布,就是我们讲书的所有硬件了。一个寒碜却被硬说成“可爱”“朋克”的开场。

从桌子上杂乱的电源线和背后的影影绰绰就能看出,这个开场实在太地下!

甚至到同事看过新书资料后专门打电话告诉我“印少了”时,我都万万没预想到后面的发展。

孩子出生照、满月照、学会走路照、成人照(不完全)留念

3月4日,忐忑惊吓中,娃呱呱坠地,赶忙抱回热乎的带着油墨香的样书,给娃上户口,更新豆瓣条目;

3月12日,呼朋唤友满月酒,正式发布新书预告;

3月18日,登豆瓣新书速递,约等于被族长洗礼冠名了!

3月28日,随机波动小红书推荐,四舍五入相当于得到最想被夸赞的邻居姐姐的拍拍头;

3月31日,以编辑手记之名回忆收养心路历程,发于做書公众号;

3月29日始,串门,并陆续得到“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作家书摘》、新浪读书、“绿茶书情”、探照灯、《中华读书报》等月度好书的亲戚表扬;

4月12日,娃学会走路了,成功实现第一次加印;

4月21日,例行体检时,发现豆瓣有粉丝控评;

5月10日,登上有生之年酸了很久盼了很久却抓不到门路的豆瓣非虚构类热门榜,并盘踞五周之久;

6月1日,被孩子亲妈夸养得好,作者本尊亲口夸赞;

6月23日,加印第二次,娃终于能走出家门冲向小区了!!

只是写小纸条比其他的书更加用心了些。只是在图书曝光平台上搜索更频繁了些。只是朋友圈疯狂刷屏了些。所以直到喜欢的偶像发来很喜欢就是有点沉重的留言,敬仰的前辈主动私信庆祝,崇拜许久的作家寄来了一大包签名书,我都只是手足无措地先是惊愕眼前的是不是事实,继之截屏,第一时间分享给身边的爱人,然后才是一时语塞,忙不迭地说喜欢就好,书照里的猫猫真可爱,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有了拿得出手的新书再寄您。作为编辑的我何德何能,得到了这么多本该属于作者和译者的夸赞。

德国出版社转发来的娜塔莎·沃丁(Natascha Wodin)的盛赞

自实习那年起就明白,编辑是最最幕后的工作。他们斡旋,奔走,吆喝,在作者和出版社中间,在作品和市场中间,在编稿和宣发中间。即便书稿的文字再纯粹也难抵六面十二方的细碎与头秃,几番摸爬滚打喝水之后终于在没到鼻尖的大水中学会了狗刨,缓缓前进了起来,虽然水位并没有下降。所以入行后并没有所谓祛魅后的失落,心知肚明自己选择的是怎样一条路。新书出版之后——卖得好?嗨,那是人作者写得好,译得也不错。卖得不好?你们没抓住亮点痛点啊,文案写得也一般。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这句话应被编辑裱在书架上自省。

可是《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不一样,它是一个从业四年的编辑一事无成之后突降的甘霖,耷蔫太久即将折断的头一下子就支楞了起来。原来我可以,我们可以,可以把这么小众的书做起来,同时更开心的是,读者好像也喜欢,这样就有了继续下去的劲儿。

加!印!!我们的微信群许愿实现了

因为《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和营销编辑、译者、设计,甚至同事,以及超级超级喜欢却不敢过多打扰的前辈结成了命运共同体,任何风吹草动喜怒哀乐所有所有关于这本书的动静,都恨不得第一时间分享给他们,每条消息都是至少×6次地同时转发给他们。

因为书名太长书太好看,我们都把《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戏称为“波波”。

波波上好书榜啦。

波波被你最爱的某老师推荐啦。

波波的媒体稿什么时候发。

波波怎么被粉丝控评了。

等等。

有狂喜,有鼻酸的嫉妒,有焦虑,也有愤怒。当然,最多的是宠爱。不然我们怎么把还专门为它建了微信群“马里乌波尔火速加印”。

波波加印之后,毛毛火速把群名改成“马里乌波尔什么时候加印第二次”,要买奶茶庆祝还被推托等再次加印了再说。这次愿望又实现了啊喂!除了改群名,在我的“威逼恐吓”之下终于下单了某人来京之后就没再吃过的黄皮。

这!就是我们的群名流变史

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本书是我们一家媒体一家媒体问,一个小纸条一个小纸条写,问N遍,写N条做出来的。具体过程记不得了,犹记得她们云淡风轻发来的截屏,“他夸你”,“他家也推荐波波了”,隔着屏幕,依旧感受到了强忍住的激动和兴奋。因为得知波波登上豆瓣非虚构热门榜的半夜,我群发“出大事了!”的消息,收到了营销编辑的拎耳朵警告。可是实在太开心了,抓耳挠腮式的那种开心,只能告诉你们,然后在电话里傻乐很久,不说话,只笑。

开心的不止我一个。

给译者发消息,一向以德式严谨不苟言笑(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为形象的她,沉默好久后才回复道:“刚才发生了特别的事儿。”然后告诉我,因为在先锋书店偷偷问波波的销量,被店员围住,于是开始了一场猝不及防的现场签售会……还后悔莫及地说自己不该穿得那么随意,当时一个顶着红色爆炸头、身背大书包、脚蹬球鞋低头认真签名的身影瞬间从眼前飘过。我们的译者怎么那么可爱!

得知很快三刷后,她告诉我,她也在暗搓搓关注每条最新评论,把这本书送给身边的人看,也改变了她的认知,原来认为小众的书居然很多人都喜欢,还特别叮嘱我一定要把她小福星徒弟放进去。

先锋书店历险记的主人公祁老师

至于营销编辑的感想,看着她打出来的字,如同看着我自己一样。

骄傲?因为手头上的书来来往往挺多的,很多时候做的工作都是一样的,跟媒体打招呼、寄书、问反馈,但遭人拒绝或者石沉大海可能才是常态,所以能有一本自己也觉得好,媒体、读者反馈也很好的书,就觉得自己工作还是有点成果,有点意义吧!过程中没有好玩的事!只有我跟三十个媒体发消息的卑微……

另一位营销编辑在变相吐槽了书名太长输入法无法识别之后,说:

——终于被看见了啊,不管题材看上去多么小众,内容看上去多么沉重,只要是用心写作和用心编辑的书,终于被大家看见了啊。

而毛则利落地只有一句:

……

活脱脱“为编辑操心记”的主人公。

讲述沃丁父亲家族的姊妹篇《暗影中的人》原版封面

虽然有的孩子还没出生就是天之骄子,未来定有最好的环境,会接受最好的教育,可大多数孩子在出生之前是未知的,我们不知道他是否健全,能不能顺利长大,更无法预测他们长大之后能不能出人头地,成为被人看见的他自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然后放手。这就是一本书的隐喻,也是编辑团队的职责所在。

敲出这段长文字的时候其实距离真正的加印已经过去了九天。因为已经马不停蹄地扑进了更多的新书编辑中,这样你们才能源源不断地有值得期待的好书呀,并庄严预告: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姊妹篇《暗影中的人》译者已交稿!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