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故宫博物院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

Image 2021-07-01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关于表彰第十五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的决定》,褒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高技能人才。授予30名同志“中华技能大奖”称号,授予293名同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对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64家单位、78名同志给予通报表扬。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是我国技能人才领域最高的政府奖项。此次评选活动中,故宫博物院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故宫博物院杨泽华被授予“第十五届全国技术能手”,故宫博物院吕团结被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

故宫博物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拥有包括“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古代钟表修复技艺”“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在内的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统漆器修复技艺”“传统木器制作及修复技艺”“传统百宝镶嵌制作与修复技艺”3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文物科技保护方面,故宫博物院拥有全国体量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团队。近年来,面对部分文物修复技艺濒临失传的现象,故宫博物院积极组织、创新模式,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逐步建立起了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梯队。在保障本院展览修复和日常修复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积极与地方考古、博物馆合作,坚持“走出去”,继续为全国的文物修复事业做贡献。2021年,故宫的文物科技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挂靠故宫博物院的“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科研平台引领作用,重点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研究。

在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方面,故宫博物院将古建筑保护、学术研究、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合理制订文物修复专家的退休返聘制度,留住经验丰富、技艺超群的老师傅,推动建立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人才培养机制。故宫博物院作为“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还成立了“故宫研究院古建筑研究所”,两所机构均系统开展古建筑营造技艺和传统材料研究。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走进多所高等院校,并在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等活动亮相。

第十五届全国技术能手——杨泽华

获得“第十五届全国技术能手”的故宫博物院书画修复专家杨泽华,1981年到故宫博物院参加工作,2017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他师从故宫博物院古字画装裱修复专家徐建华,主持修复过倦勤斋通景画、《董诰花卉贴落》《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蒋懋德山水贴落》在内的大量故宫博物院院藏书画文物。参与国家文物局《书画装裱质量的因素及影响机制的研究报告》、故宫博物院《清代书画装潢及材料工具》,承担《养心殿贴落画修复与保护研究课题》等研究课题。主要著述包括《海藻胶、化纤纸在修复中应用》《慈宁宫“仁德大隆匾”的修复》《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的修复》等,在专业领域成就突出。

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吕团结

获得“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的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吕团结,1983年到故宫博物院参加工作,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

吕团结师从青铜器修复与复制专家赵振茂研究员,苦心钻研并继承师傅的精湛技艺,成为故宫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的技术骨干。从业38年来,为故宫博物院修复一、二级青铜文物百余件,复制各类青铜器文物140余件。

在技艺的传承上,他始终坚持传统“师承制”的发展格局,人员配置上以老带新,坚持走非遗传统技艺科学化发展的道路,逐步形成了文物伤况诊断科学化、修复材料选择全面化和工作流程标准化的修复原则。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深入钻研传统修复技艺并加强现代新修复材料与技艺的研究,促进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修复材料、技术更好结合,悉心培养出了多位业务能力突出的专业人员,为该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