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感性与温度
□ 姚一鸣
在《南方人物周刊》上,读到了一篇报道《晋永权:用三万张佚名照构建一个更大的真实》,文章介绍了晋永权的新书《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该书呈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体力劳动者到文化人、从孩童到老人、从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的众生相。面对相机,人们却表现出一些非常一致的特点,晋永权将之总结为表演性、模仿性和互图性……”(汪家明《写在前面》)这种不知名的拍摄者和被拍摄者构成了极具历史时代感的场景,不由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是一本很厚的书,达800余页,裸脊锁线平装,书籍装帧十分典雅。书中的佚名照片共分为“日常生活影像的特征”“在户外”“照相馆里”“时代(上)”“时代(下)”“照相语”六大部分。《佚名照》作者晋永权二十多年来,跑遍了中国的几十座城市,从旧货市场、废品站、旧书店或书贩手中,集存了大量未知名的照片,再从收藏的三万多张照片中加以辑选,按照作者对摄影的理解,从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分类,使这些散落于民间的生活照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平民生活的摄影史,一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史”。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人们,都会从佚名照发现熟悉的场景,从而产生共鸣。
《佚名照: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图像》,晋永权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1月版,298.00元。
作者是专业摄影家,曾任中国青年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主编,对于佚名照片的收集和整理,是晋永权二十多年来一直在从事的工作。怎样把收集到的散乱佚名老照片归纳整理,寻找到内在的逻辑关系,《佚名照》做了极好的尝试,正如晋永权在《佚名之名》一文中所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摄影文化现象,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照片恰恰为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研究提供了难以替代的实证价值和言说的诸多可能,为一个迅速冷却的昨日世界,保存了感性的温度。”这番话,不由得令人想起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系列,从1996年底出版第一辑开始,至今二十多年已出版了134辑,成了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品牌图书。
但《老照片》显然与《佚名照》有所不同。《老照片》由冯克力执行主编,其所刊登的老照片时间跨度大,从晚清民国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围绕照片的本身叙述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有史实,有个人的家庭记忆,也有相关的历史现场回眸,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最为打动人的就是《老照片》中的个体回忆,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平民百姓参与历史叙事的平台,许多平生从未正式刊布过只言片语的民众,也在《老照片》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而这些结合家藏老照片的讲述,往往鲜活而生动,以其诸多的摄影定格和人生细节,融入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另外,《老照片》所倡导的“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配以翔实、活泼、意味隽永的文字,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宗旨,使得这本杂志书成为新时期回望历史的一个窗口。正如《老照片》的创办人冯克力常常引用的一句话:“只要时间足够久远,所有的照片都会变得有意味和感人。”(苏珊·桑塔格语)
老照片是有记忆的,《老照片》是一种方式,《佚名照》则是另一种方式,在现实中老照片的收藏也渐成规模,当然这里指的老照片收藏,大多是晚清至民国的,或有历史价值,或是名人的照片,或是有价值的合影等等。以前在旧书市场,也常会见到有老照片出售,尺寸有大有小,内容也各式各样,但并没有在意,因为心中始终有一个芥蒂,即这些被人丟弃、尘封的老照片,其实是有一定私密性的,如前几年报载由文庙流出的一本老相册,其中有一个女性从青年时代到老年的各类照片,其高雅的气质,从网络到报纸引发出寻找上海滩“女神”新闻,最后找到了已经过世的女主人,她是一家国营食品店的财务。似乎和人们所期待的略有不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性,想不到过世后流出的照片,把她过去的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未必是她生前所愿意的。由此而联想到,无论是老日记还是老照片,都涉及一定私密性,有些并不是可以随便公开的,那有可能违背了个人的意愿。或许,有些过去的记忆是只能被尘封起来的。
我在淘书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有次在文庙外的地摊上,看到有个摊主在出售几张带框的老照片,都是旧时女性的,可惜索价颇高,是看的人多。听摊主说是从上海一拆迁的老房子处收来的,从这些照片看,一定是旧时的大户人家,想不到多年以后竟然会沦落地摊,思之不由得有些唏嘘。想不到现在我也开始收老照片了,有一张旧时妇女读书的小照,是在以前的文庙旧书市场收的;在灵石路聚奇城小毛处高价得来的一张老照片,十六开大小,带照相板,照片是一对年轻夫妇,男的穿马褂戴礼帽,女的身着旗袍,应该是民国中期的,极富民国时期的韵味。老照片的存与失、历史定格和现实意义,均在回味中真实地体现着历史长河中人们的日常。晋永权在书出版以后,将书中收录的照片原件全部捐献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晋永权说:“这些图像从它的命运来说,原来是个体的家庭的,然后进入到旧书旧货市场这样的公共领域,再成为我个人的所有物,当它被出版和收藏,又是回归到公共领域,正好完成了一个轮回。”看着《佚名照》中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老照片,我始终有一个疑惑:这些照片,如果被本人或后辈看到,不知会有怎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