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荐书|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

2021-06-29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地方故事与国家历史

韩江中下游地域的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数百年间华南一条大江流经地域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及其社会组织变迁的若干故事,并试图以此反映作者对我们这个国家整体历史某些侧面及其相关机制的理解。对于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者来说,地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一直都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本书围绕着如何理解传统中国“国家”与“地方”的关系,结合韩江中下游地域的历史,从天下、朝廷、官府和礼法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作者又考虑到一个更深刻、更根本的因素必须被关注,这就是“文教”。此外,作者还指出了外部因素的作用,我们不但要了解中国历代王朝的典章制度,而且对传统上韩江中下游地区民众活动的周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贸易和金融制度也要有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简介】

陈春声,广东省揭西县人,1959年出生于广东省澄海县。1989年在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和历史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过多项有关华南族群与区域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乡村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曾获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两项广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丛书总序 走向历史现场陈春声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明中叶以前的信仰、族群与社会秩序

一、神明故事:文字化与宋元地方社会

.三山国王信仰与神明的正统化

.双忠公信仰及其地方化

.大峰祖师故事所见之佛教影响

二、明初的海防与卫所:沿海的故事

.洪武年间潮州沿海各卫所的设立

.旗军与屯田

.地方社会与卫所地理布局

.弃守南澳及其历史影响

三、猺人、疍民与山贼:《正德兴宁志》研究

.祝允明与《正德兴宁志》

.明初山区的秩序

.猺人与猺乱

.疍民与渔课米

.山贼、寇乱与土人

第三章 从“倭乱”到“迁海”

一、“海盗”与“抚贼”

.地方动乱与“民”“盗”界限的模糊

.吴平的个案

.“海盗”的籍贯与下落

.安插“抚民”与“抚贼”问题之呈现

.“乡兵”之组织与乡村军事化

二、社会动乱与文献编修:以《东里志》为例

.《东里志》的编修

.“民”与“盗”身份的界定

.“诗书礼乐”传统的证明

.“化民成俗”的努力

三、“正统”神明的地方化:双忠公的故事

.明代潮阳东山祭祀中心的形成

.灵验故事与“双忠行祠”的建立

.乡绅之角色:林大春与双忠公信仰

.清代的发展

四、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

.“归并大村”与筑城建寨

.清初政局与乡民“自保”

.迁海与复界

.“九军之乱”与“客家”问题之浮现

第四章 宗族、庙宇与地方商业化

一、“复界”与宗族的建构

.“粮户归宗”与聚族而居

.族谱纂修与祖先来源故事的创造

二、宗族整合:东凤陈氏的个案

.族谱和口头传说所见之定居过程

.系谱重构及其在族际关系中的意义

.庙宇活动所见之宗族与社区整合

三、海上贸易合法化及其影响

.从“禁海”到“开海”

.海外文献:《历代宝案》与《公案簿》

四、神庙系统与商业中心:樟林的故事

.樟林港的兴起及其海外网络

.乡村神庙系统的早期发展

.火帝庙创建与社区内部格局的转变

.“海商”与“土豪”:“二林通匪案”的故事

.“官方庙宇”的建立及其意义

.天后信仰与海上贸易

.神庙对传统市镇的意义

第五章 “侨乡”的形成:以近代城市为中心

一、汕头兴起与大峰信仰的普及

.汕头兴起与近代市政

.存心善堂的设立

.善堂普遍建立与大峰信仰的普及

.动荡政局下的善堂运作

.大峰信仰所见之侨乡社会

二、侨批与“侨乡”的形成

.近代华侨汇款与侨批业的经营

.政府档案所见之侨批业

.侨批的解读:以陈子昭家书为例

.侨批与近代“侨乡”的特质

三、华侨与善堂:樟林“八二风灾”

.清末民初樟林社区的变化

.“八二风灾”与樟林救灾分所

.华侨、善堂与救灾善后

.政府与乡村

四、汕头城市发展与客家族群

.客家商人与近代市政事业的发展

.客家文人与城市文化建设

.近代城市生活与“族群”意识的自觉

.《客家研究导论》与“客家”民系的形塑

第六章 结语

后记

━━━━━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