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丝绸当中的历史 文物保护的成就

2021-06-29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考古学家在距今大概8000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墓地中,对人类遗骸腹部土壤样品进行了检测,发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不单如此,考古学家在贾湖遗址还发现了编织工具和骨针,说明当时贾湖遗址的古人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技艺,并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

时间过去了大约4000年,还是在河南,考古学家在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中,发现了碳化纺织品。因为已经碳化了,一般的手段没有办法判断这些丝织品是什么材质的,科学家使用了高科技手段,采用基于定制的多克隆丝蛋白抗体建立的微痕检测技术,确认这些碳化纺织品的原料是丝。结合其他考古发现,确切证明中国先民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就开始了育蚕制丝。

织物放大照片

2017年5月15日,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件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鎏金铜蚕”,这件铜蚕见证了2000多年前先辈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

鎏金铜蚕 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引自陕西历史博物馆官方网站)

丝绸之路,指的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古代亚欧大陆间开拓出一片进行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交通网络,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贸易、宗教、技术交流的文化线路,沿途汇聚了中国文明、印度文明、波斯-阿拉伯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中亚文明及其后的诸多文明。直到19世纪末,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庞大交通网络,被一位德国地质学家、东方学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冠名为“丝绸之路”。201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就在这条丝绸之路上,1995年,新疆尼雅墓地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复制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这是目前所知经线密度最大的、织造难度最大的汉锦,堪称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纺织考古发现之一。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四台织机模型及相关文物,让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古人是如何把蚕宝宝吐出来的生丝织成漂亮锦缎的。2018年,文博工作者使用成都老官山汉墓织机模型的织造技术,复制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完整复原了汉代提花织机及其提花织造技术体系,即“汉机织汉锦”。

汉机织汉锦

中国和外国文明的交流不仅仅通过陆地,中国先民还以船为车,以楫为马,飘洋过海,通过浩瀚无垠的海洋,发现了“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广袤无垠的大海连通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甚至是大洋洲,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及其所承载的中国文化传遍了整个世界,而香料、珠宝、毛毯等舶来品也让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在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无数商船往来中西之间,其中有些商船不幸遭遇了海难,在海底沉没至今。现在我们的考古学家就从海底把它们打捞上来,有名的比如明代沉船“南澳一号”,让我们能有机会看到六七百年前外国人到中国来“代购”什么好东西~

“南澳一号”出水的文物(摄/杨逸尘)

从丝到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也见证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史,一件件出土出水的文物,都要感谢文物医生的精湛医术,我们才能见到这些历史上吉光片羽的文物证据,以及背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小伙伴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感受一下文物医生和文物保护的魅力和神奇。

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作者|文博在线平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