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面试有感
来源: 美术报
2020年是我追求书法之路上的“丰收年”,连续入展3个“国字号”全国书法展,印象最深刻的还是“2019‘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
这次楷书展我投的是小楷,内容是《黄山谷书论数则》。我平时写小楷多,尤其钟情于钟繇的《宣示表》,几乎每天临习,开始并不是为了写完整作品,而是为了应对大作品的题跋所需。当面对楷书展征稿启事,我有了创作小楷的冲动。我原先一直写大行草,取法黄庭坚《诸上座》、《李白忆旧游》,《黄庭坚书论》是我的案头必备书,好多内容烂熟于心,因此脑子里就有了用小楷创作《黄庭坚书论》的想法。为了完成这幅作品,前后我写了10稿,一幅完整作品字数是5千字,这样一算,10稿就是5万字,最终挑选一幅“极致”作品盖完所有印章投稿。
当作品寄出的那一刻,我就开始着手准备面试,有人取笑我入展通知都没出,你哪里来的自信?其实,我的真实想法是:与其等通知面试还不如主动准备面试,再说后期的一系列展览,面试是必须要过的“一关”,我的这个提前量并非单单为了眼前的这个楷书展。
面试采取积分制,包括复写投稿作品、现场命题创作、综合修养考评三部分。“综合修养”虽然没有明确考什么,但我对它的理解是:书法理论知识,文字知识,以及文学素养。因此,我把每天的时间进行了分解,上午看文字方面的书,包括《说文解字》、《繁简字转换》等,下午阅读关于历代书法家针对楷书的书论,晚上主要阅读《中国楷书发展史》。其间,我还做了大量的阅读笔记,书本上有了大量的“圈划”和注解。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上海瑞金医院照顾父亲住院的15天,我将一本厚厚的《中国楷书发展史》翻得起了卷,医院的护士见我每天看这本“无趣”的书,觉得非常奇怪。
面试要求复写投稿作品、现场命题创作,我基本保证每天通临钟繇《宣示表》一遍,当然不是完成任务抄书式的“临写”。除了临帖,我每天自找内容进行创作,包括盖章。所有的这些书写量,目的只有一个:保证手不生。
面试当天,128名入围作者一个不落,全到,足可以看出大家对展览的重视程度。
面试开场第一个环节就是半小时的理论测试,测试内容为:20组“繁体字”的正确运用,每题1分,共20分,题目要求可以针对字组词区别,可以解释字进行区别,具体题目我记忆犹新:“后”与“後”,“干”与“幹”,“范”与“範”,“锺”与“鐘”,“云”与“雲”,“面”与“麺”,“台”与“臺”,“斗”与“鬥”等等。拿到这样的题目,庆幸自己每天都在看这方面的书籍,15分钟妥妥地全部答完,提前交了卷。理论测试完成之后,中书协考官面对所有选手讲的一番话至今令我感动,他强调:这次面试安排综合素养测试,就是考察选手们的字外功夫,我们不能只做“写字匠”,更要提升自己的文字修养,不能将汉字写错,更不能侮辱我们的汉字文化,一个合格的书法家,首先是要研究文字的本体,而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提升,所谓的“名家手下无错字”,那是讲不通的,也是绝对不应该的。
面试的第二个环节是书写:复写自己的投稿作品,根据自己的风格书写考卷里规定内容的新作品。因为我是小字作品,只需复写局部即可,当我完成一半投稿作品时,评委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李啸先生在我身旁足足驻足看了3分钟,我心里还真有点紧张。两个半小时的书写,我用了两小时,提前半小时出了考场,发现考场外的一个厅竟然已经悬挂了选手们完成的作品,感觉自己的作品虽小,但形式感非常好,笔墨还算精到,算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吧。在等待结果的时间中,大家谈得最多的还是综合素养测试中“繁体字”的正确运用。
12月17日晚23:00中国书协官方微信公众号出了个链接,这次面试有28位作者被拿下,一下子让人都紧张了起来,仔细一看名单,自己姓名赫然入列前100名。
走下领奖台一切清零,不沉醉在功劳簿内,虔诚学习经典,书内书外和做人都要兼修,这才是今后要走的路。(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