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最绚丽的“红” |这座院子是鲁迅用笔战斗的地方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他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毛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故居
阜成门内西三条二十一号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在京的最后一处寓所,也是鲁迅在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北京鲁迅博物馆
鲁迅故居坐落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馆区内,馆区内包括鲁迅故居以及鲁迅生平陈列馆,鲁迅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鲁迅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和学习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是首批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隶属于国家文物局。于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是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三条胡同宽三米,长约400米,鲁迅居住的21号院位于胡同的中间地带。胡同的道路是土路、煤渣铺成的,风天黄沙飞舞,雨天道路泥泞。鲁迅故居面积约400平方米,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中保存着鲁迅当年手植的两棵丁香花,整个宅院都由他亲自设计和改建的。1924年5月25日,鲁迅先生和朱安夫人搬到这里居住,不久鲁迅的母亲也搬到这里居住。
“老虎尾巴”
北边三间是他的母亲和他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南边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北边三间中间为起居室,起居室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北京人称为“老虎尾巴”的地方,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东屋为鲁迅母亲卧室,西屋为鲁迅原配卧室。
鲁迅院子
院内的格局布置,室内的陈设展示,都保存着鲁迅先生当年居住时的模样,院中先生当年手植的两棵丁香花,它们已历经了70多年的风雨,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在西三条居住的两年多时间里,鲁迅主编和指导青年人编辑了《语丝》周刊、《莽原》周刊、《莽原》半月刊、《国民新报副刊》等刊物。指导成立了“未名社”“莽原社”等青年文学团体。编辑《未名丛刊》《乌合丛书》,还为不少青年作者编选辑、写序言、校改文稿和译稿。完成了《嵇康集》的校勘;翻译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写下了散文集《野草》,小说集《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集》以及《坟》《朝花夕拾》中的大部分作品200多篇。
1926年,鲁迅南下离开西三条故居后,朱安与鲁迅的母亲继续在此居住。此后时间,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平探亲,都在此居住。
1947年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病逝后,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北平高等法院查封了旧居,将其暗中保护起来。1949年10月19日,时值鲁迅逝世13周年之际,旧居正式对外开放。次年3月,许广平先生将旧居和鲁迅生前的藏书、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后在旧居旁建立了陈列厅,于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正式建立鲁迅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图片均由杨晓君拍摄)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