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后世对李煜的词评价很高?从这首《相见欢》入手,看他的艺术境界

2021-06-22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也是李煜后期的代表作品之一。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词如下: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词意图

如果要理解好这首词的情感表达思想内容以及词作本身的艺术成就的话,都要对李煜前后期生活现状的变化有一个了解,尤其是对词人的心理变化也要有一个了解,才能理解好这首词。

这是我在诗歌鉴赏时经常采用的方法——“知其人,论其诗”,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词作的鉴赏上。

李煜其人

李煜,字重光,南唐中主第六子,也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李煜在政治上并无多大建树,然而他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工书、善画、能诗,尤精于填词。据史书记载,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

李煜即位后,不理政事,沉溺于宴饮的歌舞升平之中,国事日衰。后来南唐也被宋朝所灭,李煜成了亡国之君,史书中也将李煜称为“李后主”

李煜被俘后,被宋太宗封为“违命侯”,这个爵位很明显只是名义上的,其实李煜被俘之后过的是囚禁的生活。据史书记载:李煜也说他的这种生活是“日夕以泪洗面”

李煜过着被严加看管的毫无自由的囚徒般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李煜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三年时光。《宋史》对李煜去世的事情描述的也很简单:“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

被俘沦为阶下囚的这一段经历对李煜而言自然是痛苦的,但对于文学创作,尤其是对于词的创作而言又是幸运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煜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但这不能掩盖他是一个优秀词人的事实

他的词具有了真诚感人的情怀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亡国被俘也宣告他“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生活结束了,他不再是南唐君主的身份了,他开始了阶下囚的生活。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的文学创作却获得新生,并且大放异彩,成为词发展初期的一道绚丽夺目的光辉,也奠定了他在中国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到:“词之最工者,实推后主、正中、永叔……

李煜词作的特点

李煜的词作在历代都有评价,我在回答中就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李煜词作的评价作为切入点,简单说一下李煜词的特点。

1、李煜词的“神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温飞卿指的是温庭筠,韦端己指的是韦庄。这两人都是花间词的代表人物,也是花间词的创始人。

王国维用“神秀”一词来形容李煜的词作,也就是说李煜的词用情很深,达到了神奇秀美的效果。

王国维将李煜与花间词派的创始人作对比,可以看出王国维对三人的评价是递升的,这也表现了王国维对三人词作欣赏程度的高低。

“神秀”需要内外兼修,不是个别字句的别出心裁。在李煜的词作中,尤其是他在南唐灭亡之后的词作中,他将人生的黯淡之感用景物来表现。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李煜的词作都是他情感的集中体现。

这里的“神秀”不仅表现为贴切的外在景物的描写,还体现在他平淡的叙述中深入骨髓的悲伤,不用精雕细刻,不用典故辞藻,神韵浑然天成,展露无遗

描绘南唐贵族生活画作《韩熙载夜宴图》

2、李煜词的境界李煜的词是有境界的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关键的词是“境界”,可以说境界说构成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没有“境界说”就没有《人间词话》。

“有境界”在王国维的心目中是诗词最上乘的评价标准,他说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所指的五代词就是以李煜的词作为代表

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李煜的人生发生了巨变。春花、秋月这样的美景此时在李煜眼中成了一种累赘,他以沉雄之笔发故国之思,唤起了无尽的哀愁,唤起了人们精神的认同,投射在事物层面上

在这繁琐不变的美景面前,如果说有变化的,当属人世,人情冷暖自知,物是人非。李煜用“一江春水”来形容愁,极具有长度感、爆发力和厚重感。远离了脂粉花香的李煜,词作更显厚重。这种格调,自成一家,千古流传。

3、李煜词深切真率的感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的词,尤其是后期的作品,以深切真率的感情感染着千百年来的读者;以高度概括的典型形象给人们以种种启示;以独特的个人遭遇和情感的描写,反映了普遍的、人们所共有的某些思想感情。

李煜在表现生活感受的深度上,在美学价值的认识上,在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发展上,都有巨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这一切,都是李煜词作的成就,他把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扎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唤起了人们千百年的共鸣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词作表达的情感

《相见欢》开篇句“林花谢了春红”,写的是已经褪去了鲜妍的春天,显然是暮春时节。这是这首词开篇句给人的第一印象。“林花谢了春红”,无疑是李煜当时眼前的风光,无疑也是此刻读者眼前的风光、

对于山水的观照,是词人的丰盈内心与客观外物之间最直接的交谈,是词人情绪漫展与读者进入词境的开始。

明刻本《南唐二主词》·书影

在中国传统文学文本中,不论是诗是词,抑或是文是赋,几乎皆由实在的眼前之景开始,是由无限宽广的自然之风光开始。也就是诗词鉴赏时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红色的林花凋谢了,开篇句这幅画面里的红色,是至为鲜妍明丽的色彩,放在春天,放在大多数地方都是如此突出,吸引目光。

在这首词的初始,笔调情感突如其来,那么试想这遍地都是凋谢了的红色的林花的景象,对于词人来说是否亦是突如其来?试想这若是唱成了曲子,那么开篇必然是哀伤凋谢的声音吧。

第二句“太匆匆”,词人道出了这最真实的叹惋。自然景观落在人的眼中,也就是人眼中的湖光山色了,这是李煜对这凋谢的春红及逝去的春光的感慨,一个“太”字包含了词人太多的情感。

这就是词人所为我们营造的场面,因为林花谢,因为寒,因为匆匆。然而这令人叹惋的匆匆却只是因为朝风晚雨这最寻常也最自然的现象罢了,没有人能够改变,叫人情何以堪。

李煜的《相见欢》,正是用简单寻常的词汇来表达。上片的展现中,没有陌生的事物,没有晦涩的词组,有的只是这样一幅花谢春红的景象,有的只是一声无奈匆匆的叹惋

下片的开始,仿佛有了人的声音。从那样的林子里,读者眼前又出现了一个模糊的女子的形象,一句“胭脂泪”,仿佛从词中滴落了下来,像这满林的落红,那明媚的颜色就像是美人脸上滴落的泪,一颗颗变成了胭脂的容颜,一颗颗冲淡了胭脂的彩色,一片片落在了泥泞的地上。

在那片林子里,胭脂与春红构成了一个相连的画面,林花谢了春红无法挽留,而这一颗颗胭脂的眼泪呢?若是可以做酒,当能留下千古英雄的柔肠吧,唯有醉吟宽别恨,眼前的良辰也是眼前的遗憾。这里的醉是胭脂令人醉,也是留别令人醉

而这泪也像醉人的酒,细寻又无踪影,就像林花落在地上要收去它美好的颜色,春就匆匆而去了。何时能够重逢是词人的遗憾与追问,也是理解这首词的遗憾与追问。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随着词句念出,读者仿佛也知晓了词人对于几时重的回答,答案就是“长恨”。

朝雨晚风下凋谢的林花,总是向东的流水,都是自然造化的答案,而在词人笔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下片里的人与事正是在上片的林子里逐渐漫展,而读者的情怀,也随着词人所描写的情境,而经历着词人的心理变化,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

从开篇时的匆匆凋谢的落红,到一片片遗恨的胭脂泪,词义更深层次地体现了词人无奈和遗憾的情感。试想即使林花凋零,迎来的应当亦是绿意生机的夏日,而不是如这首词中一般满是无奈与遗憾岁月的叹惋。

当时的林花,当时的朝雨晚风,当时的胭脂泪,显然是当时词人的心灵体现。也正因为如此,这林花谢了春红的景象与观赏它的李煜之间,吟咏出了一片新的意境。

所以,倘若想要追溯词人李煜当时的审美心理,那么他的经历与当时的情境,自然是值得在读这首词的人细细品味的。

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沉哀入骨的腔调,将自然风光与李煜的生活遭际,一切的一切都交融在其短暂的生命体验中。这也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读者此时渐渐能够明白的,这是属于一个失去家园,失去故国,失去自由与欢乐的李煜,是此刻最真实的词人。结尾一句正是词人那无法消去的晦暗与沉痛,那超越个人探入生命的长河中的无限遗恨。

李煜的样貌,在这首词中,才渐渐显出,并且变成了读者所走入的这个词境中,最浓墨重彩的一个画面

总结

《相见欢》全词只有36个字,却涵蕴极深,饱含着丰沛的情感。这首词通篇没有雕饰的痕迹,几乎全用白描手法。从抒情手法上来讲,词作直抒胸臆,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相见欢》虽短,却言短情长,精美的形式加上自己的深切感受,丰富真挚复杂的情感通过白描手法倾泻而出,使词具有了深厚的艺术韵味。该词感情丰沛真诚,作品自然天成,至今传唱不衰,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底。

作为曾经的一国之主,南唐的灭亡对李煜来说是不幸的,沦为阶下之囚是不幸的,但从文学角度来看,他又是幸运的。

如果没有南唐灭亡的痛苦经历和深切感受,就没有如此极具情感感染力和极高艺术水准的作品的出现,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李煜的词作的话,他正是以自己的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悲酿成了一首首经典的词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